聽說有一回八百位諾貝爾得主的聚會,共同探討到人生最重要的學習場合,多數人一致的共識是幼稚園。務必搞清楚,不是大學,不是研究所,也不是博士班,也不是我傾向於主張的社會大學。我們習慣把學習和思考結合,我們習慣把學習差異化,學習經常必須和競爭與比賽接軌,結果有突出的,有不合格的。結果一群全球最傑出的思想家卻把學習的精華留給未成年的階段,而且是還需要父母親接送的階段,我們是否應該回想幼稚園階段的學習特色,想必有長大之後不及之處。我想到的首要特質是單純,小朋友聽話照做的態度誠屬必然,應該包含老師一定會強化的禮節與合群;如果還有,應該是小朋友回家和父母親分享的特質,在成功人士身上,或許這是一種能力。

 

從我們上一代已經看到一種現象,我們這一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家長花了大把鈔票栽培小孩,期許小孩在學習上不落於人,期望小孩能夠讀到最高學歷,鈔票的價值在於把小孩送出國,讀到最貴的學府。當然不是每位家長都有能力投資學費,事實上絕對不乏類似案例,小孩的學費變成家長賺錢的強烈動機,這些動機輾轉進入競爭劇烈的商場氛圍中,形成一種稱不上優勢的循環。不應該忽略,千萬不要隔岸觀火,這很可能就是你的故事,我們通常感受不到父母親的用心,那種可以用生命去換現金,就為了那個讓我們出人頭地的願望。我親眼看過父母親這種眼神,如果自己能力夠,或許依樣畫葫蘆,養幾個ABC回來炫耀一番。

 

去問一下各型企業的老闆,或者向大企業的部門主管打聽,主題是「學歷和能力的關係」,我很有自信,回來的答覆肯定否定句,不小心還會賺得幾句三字經。我們身處一個極度畸形的社會,那些對於高學歷很不滿意的企業,他們的徵人條件中又脫離不了學歷的要求,很少企業主願意投資時間觀察態度,很少老闆願意主張給學習態度佳的人明確的機會。薪水和學經歷有對價關係,從統計學的角度,如果態度也有評量單位和標準,應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式微的明證,因為驕傲和自大已經是一種社會風氣,因為學歷和位階已經是一種拉開人際關係的基本組合。

 

幼稚園的小朋友犯了錯,被老師糾正之後,被老師教導道歉的禮節之後,他很有機會誠懇執行道歉,實實在在端出「對不起」的心意。反觀大人的世界,和旁人交心變得窒礙難行,真心相待竟然困難重重,把內心世界交出來居然還有層層關卡,不單純是我們的問題,道歉說不出口是我們的障礙,不願意分享是我們的環境汙染。這是大環境的問題,學歷不管用,因為學歷是讓整體道德氛圍淪喪的重大因素,學歷是讓能力無法提升的主要因素。話題如果是學歷與競爭力,或許不致於出現反比級數的效應,如果是能力與競爭力一起探討,應該也屬於兩造相互提升的震盪。

 

透過數學證明題的邏輯驗證,學歷與能力應該得到正向級數的結論才是,如果不然,應該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是我們重視理論而忽略實際,是我們重視表面而忽視內涵,是我們重視文憑而忽視品格,是我們有了身段而沒了親和力,是我們有了鈔票而沒了格調。有了學歷而沒了能力,這叫功虧一簣,還是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