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進行5:2間歇性斷食只是一個念頭的轉換,知道自己必須扮演身先士卒的角色,也知道這條路只會更好不會更糟,我向妻子提出一起執行的邀請,總是最支持與配合的她馬上點頭。這個決定代表將不和自己的慾念妥協,也代表對身體展現最高的誠意,間歇性斷食的課程大綱在執行過程中逐漸明朗,我也在筆記中寫下「自律養生」的宣示。

 

初期的心得引領我在課堂中談「暫停鍵」,或者就從週休二日去比擬,請學員盡力從身體的立場去激發動機,初期成效不彰,我似乎只是無聲電影中的醜角,沒人知道我在說什麼。我一直反思,一位初學者如何從一堂課的領悟去發掘每星期斷食兩天的動機,只有兩條路可以深入,一條是繼續聽,另外一條是進入168或204的練習。

 

很多人知道我分享養生,他們相信這裡有一套方法,甚至聯想到商業的對價,當主觀意識撼動不了舒適圈的地基,心門便索性關起。站在遠方評論或研判,的確看到方法的影子,的確也搜尋到酵素和益生菌的足跡,可是唯有深入執行而且體悟的人知道,重點不是方法也不是材料,是態度。態度也不是好或壞,不是對或錯,是領悟行為和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是清楚吃和病之間無法切割的關聯,是願意謙卑學習而後有所突破。

 

每週都有兩天隔絕美食,過程中有煎熬嗎?相信這一直是眾多場外觀察者的疑問,我必須說明斷食者和食物之間的心靈互動,那種只是暫時遠離的感覺並不是折磨或煎熬,而是更美好和更健康的期待。這樣的視角其實並不難理解,關鍵在習性和慣性,長期透過「棉花糖實驗」說明「延遲享樂」的意境,也透過史蒂芬柯維的「以終為始」來描述這種先苦後甘的意義。比起七日斷食或所謂的全斷食,5:2間歇性斷食所需要的自律性要求更高,這部分已經和幾位深度執行5:2間歇性斷食的同伴建立共識。

 

我深信和眾多朋友之間的距離感來自心理深處的徬徨,嚴格說這種距離源自於想像,是恐懼感和安全感之間的拉拔所致,我個人多於你們的不是勇氣,是角色和責任,是講台所託付給我的強力動機。這種心境投射到每一位用心回歸身體意識的學員,我打從內心深處發出敬佩與嘉許,進一步搜尋到各位的重責大任,相信這種情境已經超越個人的職責,而連結到更多人的生命品質。至於至今還無動於衷的,能說的就是這非比尋常,意義也非凡,因為我們所得到的是上天餽贈的禮物。

 

「不督促習慣就不是養生,不養成習慣就不會養生。」這是我個人深度和身體對話所領悟的心得,一念就在這一刻的「當斷則斷,即知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