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
同一時間想著兩件事的結果,兩件事都做不好,現代人同時接收的資訊太多,隨時必須處理的事情太多,冒著每件事情都做不好的風險。學員看著手機聽課,我沒有權利沒收學員的手機,也沒有資格勒令不用手機,只是懷疑你坐在教室的目的。看過用手機拍下課堂中每一個畫面的學員,專注力擺在拍照上,耳朵並沒有很認真在聽課,這種心態是記錄,不是學習,是佔有,不是吸收。
為何現代人很容易感覺自己健忘,就是因為資訊太多,腦袋的記憶庫必須持續做記憶的更替,每天晚上睡覺時都得清掉非常多的記憶容量。我們關注太多事情的結果,就是這些事情的輕重緩急變得不容易排序,那是自己的價值混亂,也會形成大腦處理記憶的混亂。約會不準時、經常性的遲到,和眼神渙散、經常兩眼呆滯,是同一種情況。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知道,什麼都想歸為己有,結論還是什麼都沒得到。
人在教室,腦袋卻關注家人的也不少,我指的不是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孩,是聽到養生資訊,想到家中的長輩,想起家人。不否認這是愛的表現,可是養生不是養別人的生,是養自己的生,至少先後順序都從自己做起。人之常情就是把家中罹患重症的解方連結到課堂上的論述,對於家人的康復和療癒興起極大的希望,專注力開始轉向家人的疾病該如何處置,講台上的每一句話都連結到自己之外,這種很有愛卻不懂愛的人很多。
解決他們的問題,我一律從動機談起,動機是他人給的稱之為外在動機,這種動機就屬於缺乏專注力的動機,吃藥是別人要我吃的,補充酵素是家人要求我的。養生屬於內在動機的範疇,從自己的需求和目標去激發動機,然後才會研擬出執行方案或計畫,不是全然孤獨的路程,卻一定是自己鞭策自己前進的道路。一樣的,當事人一旦專注在身上的病痛,路上一定荊棘滿佈,因為想的都是最快的效果,要的一律是即時的成果。
養生專注行為,不是結果;專注現在,不是未來;專注在身體,不是症狀;專注於自己,不是他人。不是不關心結果,因為結果必然美好;不是不思考未來,是未來一定圓滿;不是不關心症狀,是症狀一定會消失;不是不關心他人,是他人一定從自己關注自己才算數。當你專注在痛,痛就很難消失;當你專注在體重,數字就很難讓你滿意;當你不關心自己,別人也會對你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