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在職場和新朋友交換名片,有機會很簡短的聽對方行銷他的產品或生意,我發現一個人的誠懇度和年紀無關,常常是年紀比我還長的無法感動我,反倒是一些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讓我佩服。我曾經大量接觸號稱「七年級」的世代,可能是族群的關係,也可能純粹是我個人的主觀,不夠成熟的相處總是滋生不少問題,這一個和兒子同年齡的族群就是留給我好命和幼稚的印象。當然,也曾經有過少數優質的特例,可是後來還是禁不起現實的考驗,「人」與「事」經常被混在一起,「公」與「私」也經常糾纏在一起,我有機會看到一些年輕人守住了份際,堅守著做人的原則,和自己年輕時候的成熟程度相比,我除了慚愧,沒有別的形容詞,人生有太多事項要從閱歷中去反省,要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不足。

 

說不上來的一種感覺,我對「六年級」特別有好感,就從自己有機會在職場用到六年級生開始,不可能是絕對的狀況,自己遇過的六年級生怎麼都特別知書達禮,其實我已經找到了很貼近真相的答案。六年級生的父母幾乎都是三年級生,想想看在那個年代出生的人,那個時代正值戰亂,又是日本人走之後中國人接著登陸的年代,如果富人碰到四萬塊換一塊的改朝換代,日子怎麼可能好過?加上很多人是從大陸過來的軍眷,生活本就節儉。簡單說,六年級生的家長是在艱困中長大的,即便未來事業有成,在他們扶養小孩的階段,日子一定還不好過,這些歷史歸納出我的結論,我所認識的六年級生幾乎都是在不富裕的家庭中長大,他們很多從小生活就已經困苦,這種背景只有逼他們走進社會去接受磨練,「自己養自己,自己照顧自己」早已經是他們的生命註記。

 

我則代表另外一個世代的家長,我出生的年代其實社會還不算富裕興盛,只是父親年輕時的努力交出了比其他人突出的光景,我的幼年成長過程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把書讀好,其他的包在父母親身上。時代背景也的確提供我這一代優渥的待遇和機會,我曾經把自己幼年承接的教育模式複製在自己小孩身上,順理成章訓練出被社會評價為「草莓族」的新一代。最近認識一位帶團日本旅遊的六年級年輕人,他的成熟已經很吸引我,聽過他的故事更確認我的觀點,父母聾啞,從小就得半工半讀,照顧沒有能力賺錢的父母親是很煎熬的過程,尤其又有一段父親肝癌就醫的階段,還好經營旅行社的叔叔一路上給他必要的支援。

 

我看到的就是吃過苦的小孩所能展現出來的韌性,和我自己的人生相比較,我告訴他,他是幸運的,我這樣說不是責怪我父母親,而是清楚人生有一個必然的結果,它和吃苦的階段有關,提早吃苦,就提早擁有成熟的人生態度;倒是我自己在社會大學修學分,有賠錢學分,也有增加父母親負擔的學分,最後才是自己吃苦的學分。原來吃苦的學分是遲早要修的,人格的成熟度和人生的格局都和學分修得早或晚有關,我認識的六年級生都提早選修吃苦學分,難怪一踏入社會就展現優質的應對進退。

 

我的經驗法則是「怕小孩吃苦,想太多;給小孩太多,做太多」,反正出去磨練就是上上策,養尊處優鐵定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