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和現實絕對衝突的價值時,我內心走到非常深層的探索,多數都是違背人類本性的教條和氣氛,我進入自己的童年,突然來了一陣抽搐。我看到小時候在我周圍的長輩,每位大人幾乎都是「別人眼光」的產物,教育的動機充滿了別人的眼神和觀點,從家族的面子到家庭的面子,從爺爺的面子到父母親的面子。「你把我們家的臉都丟光了」、「你叫我要把臉往哪擺」等,或者是「你看別人家的小孩多有面子」、「你怎麼可以考輸人家」等。好扯,生存的價值竟然只是比這一刻的輸贏,想想,這究竟是一種發展到最後,遲早各奔東西的錯誤價值。

 

舉個例子,工作穩定是不是一種很重要的生存原則?或許就直接稱它是一種價值觀,在一般家庭所灌輸的人生方向中,我們當然必須有一份賴以生活的收入來源,最好是領公家的錢,因為穩定,因為有保障,因為是鐵飯碗。很有可能,這是一些家庭的教條,子女從幼年就接受這種觀念的洗腦,所以會有一家人全數是公務人員的案例。這絕對不是對與錯的問題,我總是認為,這是一種埋沒天賦的教育,很可能一個小孩的天賦就葬送在老一輩所堅持的信條中,才華有時候需要機會的碰撞,機會存在於不穩定與艱困的環境裡,先行尋找好庇護所,先行設定好一條不變的軌道,你真的確定沒看過「郭台銘」在打卡當小主管?

 

柯維大師的「第八個習慣」以內心深處的聲音為主軸,談的就是一般人可能一生都不曾經歷的探索,可能一輩子沒有機會問自己:「到底你最想做什麼」。「因為太難了」,「因為沒有機會」,「因為不是我的專業」,「因為我沒有那個命」,這些障礙有可能從幼年就限制在我們周圍,因為必須走一條最安全的路,因為必須走最讓人瞧得起的路。我從小接收到的指令,既要有成就,有得考慮保障;既要賺大錢,又不能有風險;既要有面子,也要有裡子;既要功成名就,也要衣食無缺。這一切原則裡面,最重要的是光宗耀祖,家族不僅希望出進士,也出狀元,不僅應該做大官,也該賺大錢。很可惜,也很遺憾,這些好事從來都沒有發生,因為有料理不完的價值觀衝突。

 

曾經討論過台大柯文哲醫師的人生抉擇,當醫生的決定權是父親,結婚對象的決定權是母親,生小孩的決定權是老婆,貴為一般民眾心目中的大牌醫生,他竟然宣稱沒有為自己做過決定。其實這是很多人在人格成熟之後的體悟,發現在一堆人為他做完所有決定之後,快樂與否已經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選項。如果我們是剝奪他人自由選擇權的人,應該誠實問自己:我們何德何能?我們如何得到這樣的授權的?因為為人父母就有這樣的權力嗎?因為當老闆就有這樣的權力嗎?相對的,如果你一直為別人而活,你一直在別人所制定的教條中呼吸,是否應該給自己充足的時間,為自己的核心價值好好做一些重大決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