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兒女都已就業的媽媽一起聚會聊天,大夥談的主題是景氣與工作待遇,女兒薪水高的某位媽媽首先將數字攤出,比劃接踵而至,平均差距不過一兩千塊,最大差距才八千塊,頗有一決生死的架式。這是我曾經見識過的場合,好幾位太太一輩子沒上過班,概念中的賺錢模式就是透過工作,人生的成就反應在薪水與退休金,當然還有同質性的房子、車子和銀行存款。這種婆婆媽媽的聚會很容易出現失意潦倒的效應,薪水低的兒子回家後被數落一番,「成就差」的兒子被媽媽把學生時期打混的舊帳一起拿出來整理,兒子的前途就在區區幾千元的「缺失」中被定奪,媽媽的答案是「沒用的東西」。

 

你有沒有看到一種應該早被時代淘汰的框架?老一輩的帶著這種觀念還情有可原,如果你是剛剛走進職場的新兵,如果把薪水換算成人生,當然是你工作的年限,然後除以現今一棟房子的平均單價,就置入八百萬的低標,得到的答案叫做「挫折」。其實關鍵在你用什麼視窗看待工作,如果工作的目的只是賺錢,如果工作只求存活,甚至只是溫飽三餐,那麼你的工作將永遠是這種價值,你可能換了十個工作,甚至十種行業,求的只是月底的進帳,你永遠在乎的就是下個月的薪水。從老闆的角度看這種員工,就是取代性最高的類別,就是那種類似用完即丟的面紙。

 

你怎麼定義工作,就會轉成你的工作態度,或許透過工作學習到專業,或許經由工作累積實力,想像你有獨當一面的那一天,工作就是你成長的路。老闆會重用哪一種人?答案偶而還出現會拍馬屁的人,這要看老闆的智慧,有智慧的老闆一定只看工作態度,簡單的二分法,就是「積極主動」,對照的,就是「消極被動」,不用交代就把事情做完的人,甚至於主動找事情做的人,如果不是這種類別,老闆不會多看一眼你的辭呈,反正再找就有。重點就在工作態度所營造的價值,它不再是以時間換取鈔票那麼單純的計算,多的是升遷與創業的機會,不缺的是願意與你合作的人脈與資源。

 

所以「你賺多少錢」是非常落伍的問題,你一旦經常問你兒女這種問題,等於不斷消耗他們的戰鬥力,你經常質問兒女加班為何沒有加班費,只是徒然降低他們增長智慧的機會,你經常要思考每一份付出所應得的報酬,只是窄化了自己無限可能的人生道路。其實你何不問自己,離開人世的時候將帶走多少錢,錢的重要性在需求之後,多少人在追逐金錢的道路中折損健康?多少人在金錢遊戲的誘惑中結束美好人生?每一份工作都在正確的態度中累積價值,除了態度之外,還有一種單位叫做時間,什麼時候該收成,什麼時候可以收成,剩下一個單位,決定我們什麼時間成就什麼格局,就是我們都共有的智慧,或許就需要時間來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