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獨立事件
學員在諮詢結束前,經常會問一個問題:「請問老師,我要做多久才會改善?」。
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當然不能,可是我必須給個答覆。
坐在我對面的人絕對不會想聽到「一年」或是「三年」的答覆,他們也不會相信「一星期」這樣的答案。
我給的平均值是「三個月改善體質」,進一步「半年看到顯著的成果」。
我的用詞中沒有「效果」的說法,這種預期改善的念頭就來自我們身處的「治療」環境。
我給的是經驗值,適用的對象是持續做下去的人,半途而廢所面對的是遙遙無期的期待。
見證一位又一位的中輟生,時間都回到他們提問的那一刻,是那一刻的思考,他們在想什麼?
原來,他們缺乏自信,希望得到援助,他們期待成功,但是不清楚值不值得付出努力。
想到時間的人想到效果,想到效果的人想到產品,想到產品的人想到花費。
如果花錢就可以解決,那就花錢,如果有錢就可以解決,那就不需要太努力。
教室裡面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他們聚焦在結果,不聚焦在做,沒做,當然不會有結果。
強調「身體的視角」,意思是迎合身體的需求,你不做,就不會收到身體的回應,當然就不會理解身體的視角。
「不做的結果」是新書上的文章,不知道做下去的結果,可是清楚知道不做的後果。
不知道結果,那為什麼要做?我相信這是非常多人的疑惑。
我想追究的是:「不想知道結果」和「不知道結果」的差異何在?
當你很想知道結果,你就會知道結果,因為你會學習,因為你會追究。
當你很想知道結果,你除了會知道不做的結果,你更會清楚做的結果。
我的關注點在還沒做就知道結果的人,不是還沒做也不想知道結果的人。
思考做與不做,回想起人生的獨立分野,我真正獨立成人是知道必須完全靠自己的那一刻,或那一天,或那一年。
健康也是一種獨立概念,換句話說,健康是高度獨立性的事件,你的人生藍圖不是先知道結果才決定要努力,健康也是一樣。
放眼看去,盡是不願意為健康全力以赴的人,因為不獨立,所以需要藥物,因為不獨立,因此需要疫苗的幫助。
如果你還不理解健康是一條完全獨立的路徑,意思是你只是一個人往前走,沒有人會幫你,也不會有人幫得上你。
沒錯,身旁有家人,還有很多支持你的人,問題是身體是你,你是身體,你得承擔完全獨立的身體狀況。
回到要做多久可以看到成果,那要問你自己,當你深知這是你個人的獨立事件,不用知道結果,你知道必須做,而且必須為自己做下去。
我看過很堅定的眼神,他們都是很獨立的性格,他們知道這是自己的事,不能假手他人。
我看得懂這種眼神,當年也是如此堅定的督促自己前進,因為責任。
由於走得夠深,我充分理解民眾心中的惶恐不安,充分仰賴外來物的大眾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自己身上的道路。
以致於充滿治療訴求,他們從來都不知道解方就在自己身上。
一個人如何能成就多數人,只要夠獨立,只要夠堅定,只要夠努力,只要夠自律。
因為相信自己而領悟何謂愛自己,因為自愛而為自己承擔,因為自己負起責任而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