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說我武斷,我敢說必須申請失業補助或者前往就業中心排隊的人,他們這一生還沒有養成一種習慣,叫做「看書」,我這種說法並非從職業的貴賤去區分書讀得多寡,而是從看書的習慣去預言人生觀的視野。古人「書中自有黃金屋,也自有千鍾粟」早點出非常深奧的道理,只是這種觀點很容易被誤會成重視學歷,我也主張這是社會大學的專利,在知識增長的過程中應配合人格的成熟化,期間看書是一種必要的行為養成,只要能督促自己進步的書,只要是增廣見聞的書,只要能激發思考深度的書,都能協助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一片天。

 

看書必須是一個自發性的行為,任何人脅迫都不會有效果,父母親怎麼逼還沒從讀書中找到樂趣的學生,結果都是考不及格,因為書不是打開就會自動和你對話,看書的動機也不可能寄放在他人的身上,培養興趣比要求來得有效果,畢竟看書是個人的事,不是他人的事。我曾經將自己寫的書送給親戚朋友,後來發現大多數是浪費錢,也浪費好意,因為對方根本不會看,人是不可能多花一點時間在沒興趣的事情上的。只是沒興趣是因為沒有急迫性,不願意花時間看書是因為值得關注的事情太多了,是因為視野短淺的事情都太有吸引力了。

 

請留意最後那一句話,其實這就是所有不願意花時間看書的典型思維,他們的注意力都在眼前的要事,比較嚴重的狀況是,他們的人生沒有「未雨綢繆」這件事,因為他們從不認真思考,因為他們不習慣思考,表面上和從不看書是兩件事,事實上卻是密切相關。看書可以引導思考,看書可以訓練思考,看書可以協助思考,一旦書籍的內容具備啟發性,一旦書籍的內容具備教育力,不但一個人的心性改變,人生觀也有機會大躍進。

 

這是我個人切身走過的心路歷程,我經歷過實質上不看書與愛看書的兩種人生階段,不看書的過程因為忙事業,專注在賺錢而忽略了人生最重要的自我成長,回過頭來看那段人生,是空洞的,是無知的,是假理想真盲目的;反而在學會吸取書本生命之後的我,找回了生命的價值,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我要強調自己人生的反省力道就來自書本,來自我確認一輩子看不完的好書,來自每一位作者刻骨銘心的感動和覺悟;而且沒有人逼我看,是自己從閱讀找到快樂,是自己願意花時間享受知識的增長,是自己願意定下心來追逐無限的豁達。

 

話題再回到為謀職辛苦排隊面試的人群,這不是對與錯、強與弱、高與低、貴與賤的區隔,是他們沒有機會體驗人生早該有別的方案,是他們沒有機會體驗思考可以創造生命,是他們沒有機會體驗定下心看書居然可以改變命運。人生總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不會有例外,出生不一定公平,出生後的資源也不一定公平,只有結果是一定公平的。

 

有了這些體會,我不禁要問的是:兒子,你為什麼不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