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上有所謂「第二意見」,意義不在對醫生不信任,而在審慎思考;在消費上則非常需要「第二思考」,這是我不斷在提醒自己的花錢守則,有落實則一定有效果,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省下很多錢,如果我判斷沒有錯,大概會有九成以上的現代人需要做類似的修煉。「破格」是一種性格缺憾,是一種期望快速將喜歡的東西轉換成為自己擁有的習性,東西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人,破格的結果通常都不會太好,過度的期望佔有本身就不是一種健康心態,在法律範圍內容易出現財務危機,一旦跨越法律界線,嚴重者作奸犯科,輕微者破壞家庭,或者信用破產。

 

嚴格說,我並沒有資格談這個議題,因為自己的人生長期扮演破格者,經常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外滿足欲求,小至家庭添購物品,大至經營事業。有一種角度是不善理財,還有另一種解讀是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其實我在社會大學的前十年一直懵懵懂懂,感覺自己很有能力,實際上打腫臉充胖子;名義上是年輕老闆,實質上荒腔走板;表面上有模有樣,其實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在幹什麼。我並不後悔勇敢追逐自己認同的價值,只是過程魯莽而缺乏智慧,捨棄兩年國立大學教學資歷一直不為父母親認同,畢竟破格程度比較嚴重,父母親也勸不動,最後在商場上跌跤也是應該的。

 

近來,我對「擁有」有了更成熟的認知,譬如陪老婆逛一趟百貨,我可能一毛錢都沒花回到家,這是早些年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狀況;自己中意的音樂商品和圖書也都經過反覆考量後才決定是否花錢,事實是購書量沒有減少,反而是雷射唱片買得少了。消費力必須有經濟實力做後盾,只是「錢再賺就有了」扮演糟糕的動力,「反正信用卡還有額度」扮演負債的推手,我這種破格性格延續不算短的歲月,多少也為自己增添不少非必要的困擾。當我留意到兒子正步上破格的後塵,承認自己做了不健康的身教,深知必須做出必要的嚇阻或停損,否則這些沒有記錄在基因裡的缺陷,卻意外的往下複製。

 

我曾深刻反省,自己在心智尚未成熟就當了父親,為人父需要一些基本的成熟人格,我失職好多年,自認沒有給兒子完整的人格示範,當然也未能培養兒子負責任的成熟風範。每天看著他們,我總是暗自責罵自己,我這一生做得最差的角色就是父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他們最需要父愛的時候,我不在;他們最需要身教的機會,我做錯;他們最需要磨練的時候,我放縱。結果,怎麼驗收都不滿意,怎麼提醒都沒改進,怎麼彌補都不盡如意,曾經有一個廣告,內容是「喜歡什麼,把巴買給你」,這就是我最大的痛。

 

必須走過才會懂,原來「滿足」和「交易」都不能是一種教育模式,自己破格,也教育小孩破格,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