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聲明,絕非撰文表達自己的清高,是提醒自己的一種方式,也是對眾好友的扼要呼籲,畢竟我們都得走過這一段路。很可能是一種思考模式,已經形成一種慣性,也可能是自己性格上設下的陷阱;把責任都推給基因,不如直接讓成長環境來承擔這一切,可是不應忽略掉現今所處環境的因素,長期與你互動的人是哪種層級。直接看到結果,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敵人」這兩個字聽起來如何?很舒服嗎?「仇人」呢?這些對立的情境肯定來自於最早的一個念頭,一個不太能夠容忍別人的念頭,歷史上多少次死傷慘重的戰役都只是起源於一個念頭,一個缺乏修煉的念頭,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短視近利的念頭。

 

又生氣了?如果是長官,這下麻煩大了,大夥開始推敲,是什麼事情惹長官不高興,是誰又捅了簍子;如果是老婆,皮可要繃緊一點,一定是見了什麼讓她不爽的人,不然就是說了什麼讓她聽了不舒服的話。這是不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在處理的情節?公司裡面,有人又扮起棺材臉了;家裡面,又有人不高興搞自閉了,其實,透過特殊表現暗示別人知道你在生氣,是一種極度不成熟的方式,營造特殊氣氛以表達你心中的不悅,是一種極端不理性的方式。何不直接開門見山的問清楚,何不把犯錯的人直接找過來糾正,搞神秘不偉大,把情緒藏起來一點都不高明。

 

說穿了,愛生氣還有更深一層的心理素質,通常當事人不清楚自己有這麼一塊「鬧事區域」,是屬於性格區域,也是神經傳導特別活躍的區域。你不能說他愛計較,可是他就是犯了「計較」的毛病,這是一種動不動就要和別人比輸贏的思考,這是一種動不動就看別人不順眼的性格,所以他還有一種很頻繁的情緒,叫做「不服」,起源於偏差的兒時教育,起源於競爭的升學壓力,起源於環境的物質魅力。千萬不要把這種情結視為努力向上的動力,這種人即使事業成功,即便有了身份地位,只是製造更複雜的社會問題,只會滋生更嚴重的人際紛爭。

 

還有一種罹患率很高的「通病」,姑且稱之為「小人之心」,就是錯把善意當成惡意的態度。這是人與人之間長期缺乏信任感的結果,這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被害恐懼症」,這是「一朝被蛇咬」的長期陰影,這是在心念中複製傷痛的習慣,這是一種動不動就懷疑別人心懷鬼胎的性格。保護自己一點都沒有錯,可是防護過頭經常破壞了人際關係,疑神疑鬼經常會導致話不投機,動不動就耍脾氣也經常破壞美好的氣氛。治本之道,何妨趁機檢視一下和自己真正深交的朋友數,也端量一下人緣好的朋友,他們是不是在意見接納度或是異議寬容度上顯得大方得多?他們交友態度上的圓潤比起我們的方正是否好用得多?

 

其實短視近利只是製造事端的指揮中心,隱藏在意識深處,被控制者通常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因此人際紛爭永遠不會終止,得罪與不爽依然是層出不窮的人類故事,或者是歷史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