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的背後
見過慈悲為懷的人突然翻臉不認人嗎?我見過,這可是我這一生推敲最久才搞清楚的人性面,沒有什麼特殊名詞,仁慈就是仁慈,真心也是真心,態度好還真是好,可是為何態度會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是價值的認定有瑕疵,或者是評估錯誤,是因為仁慈之後有明確目的,是因為行為的目的已經定調,當確定目的無法達成之後,當失望取代希望之後,仁慈的基礎已經消失,支持良善態度的動機不再存在,輕者掉頭走人不再聯絡,嚴重者翻臉,除了不認人,也同時不認帳。
一定是別人犯這個錯嗎?不,我在回顧人生種種不順遂時,不時浮現自己的行為缺失,總是在處處要求完美的同時,結果處處都是不完美,所以別人也很有可能不理解我們心裡所想的,甚至嚴重一點,別人很有可能擴大了我們的目的,誤解了原本單純的本意。合作事業的過程最常發生認知落差太大的問題,以前總認為講醜話傷和氣,或者不用說別人都會懂意思,事實上在缺乏白紙黑字的規範下,只要結果無法滿足預期,只要願景確定崩解,只要確定不再同路,輕微的握手再見,麻煩的訴諸公堂,好朋友有機會一言不合從此分道揚鑣。
我有很多次經驗,自己扮演愛將,也可謂忠臣,是組織或上級相當倚重的幹部,可是結局都不甚如意。我說過,自己一定有錯,如果別人有錯,就是該學習不再犯相同的錯誤。我終於學會把醜話先講白,我終於學會依自己的準則行事,我終於學會不去理會別人的閒言閒語,我終於學會不依違背自己原則的善意起舞,我也終於學會不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交際應酬。「道不同,不相為謀」本是天經地義的現實,認清這個事實之後,沒有爭吵的必要,沒有交惡的必要,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路,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各自祝福之後的鮮明畫面。
為人父母之後,人生增加了一篇仁慈篇,那不就是愛嗎?當然毋庸置疑,父母親是願意為子女犧牲性命的,那是不求回報的愛,那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可是為什麼總是看到父母親和子女反目成仇的,社會輿論一定集中火力譴責兒女,因為不孝順是大逆不道的,因為不懂得敬老尊賢是違背社會倫常的。只是問題的背後還有一些問題,事情一定有兩面,小孩是父母教的,一旦父母親的價值觀裡面出現超出本身責任的欲求,前面說了,如果仁慈的基礎是建立在錯誤的價值上,一旦類似認知的落差出現在父母和子女之間,不愉快的氣氛一定會形成,這種情況可不是「聽話照做」來界定對錯,也不能是「長幼有序」來論斷是非,總統可能錯得離譜,為人父母當然不應以腐朽的標準來評定孩子的對錯。
仁慈如果是本能,沒有爭議的空間;仁慈如果被激發而出,有隱性的目的,後果不會美滿;仁慈如果是責任的一部分,也不至於有挑剔的空間,應該沒有負了責任,還要額外要求報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