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每一個認識的人都有一個稱呼,可以直呼名字或小名、綽號,尤其針對同輩或晚輩;可以是頭銜,舉我個人的例子,我曾經是陳少尉、陳助教、陳老師、陳經理、陳總編等等;也可以直接以輩份稱之,例如有人稱呼我姨丈、表哥、大哥、爹(乾女兒如此稱呼)、爸爸(讀成「把八」,兒子和老婆的叫法)。其實我最喜歡同輩以上直接稱呼我名字,不論中文或英文,如果雙方關係夠熟的話,因為在稱呼之中可以營造出關係的遠近,就像我大姐二姐可以叫我叫得很親切,通常晚輩不應直呼長輩名字,除非年齡相近,而且同輩是雙方共同的默契。從稱呼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態,更有機會直接評論其家教,我們不應因為時空、職位的不同,任意更動對他人的稱呼,尤其當對方是你過往的長官。

 

我個人碰過印象最深的例子是服務於陽明醫學院的經驗,那是我退伍的第一份工作,頭銜是「助教」,算是學校裡面職位最低的老師,令我訝異的是一位常常在我身邊掃地的工友,他曾經是我讀國中時的「公民與道德」和「體育」兩學科的老師,坦白講,這位老師沒有留下任何好印象,記得他除了愛罵人,心中對他沒有一絲絲尊敬,我曾經試圖叫他「周老師」,可是沒能叫出口,就是對他的自尊多了一些顧慮,忘了是不是對自己的工作有些許的自豪。重點是「一日為師,終生為師」,我相信如果必須相認或是特殊場合的見面,我應當毫不猶豫稱呼他「老師好」的。

 

另外,當朋友升官或是多了專業的頭銜,以前或許直呼名字,為尊重起見,我會禮貌性加上頭銜,例如當兵死黨周世永是牙醫,我稱他「周醫師」;國中同學謝曜焜是律師,我稱他「謝律師」;高中同學蘇崑雄當上馬公市長,雖然還沒機會見面寒暄,見到時當然是禮貌性稱呼「蘇市長」了。既然尊稱是一種禮貌,我也已習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被稱呼「陳老師」,自從擔任協會會長之後,我又多了一個自己還不甚習慣的頭銜「陳會長」。說來好笑,當兵時預官死黨稱呼我「會長」,因為我們六個人儼然小型兄弟會,現在就剩下周醫師的牙科診所裡頭稱呼我會長,平時我也只有看牙洗牙時擔任會長,接下來四年,或許「陳會長」會是我和你結緣的稱謂,或許「陳老師」才是我和你認識的橋樑,或許你會因為一些熟朋友的引介直接叫我「陳大哥」,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好緣份,我一定會珍惜。

 

電話接通時你會先稱呼對方然後才談主題嗎?晚輩在電話對談不稱呼長輩,不論是習慣還是情緒,都是家教不夠嚴謹的結果。如果你習慣繞過稱呼直接講話,試著思考別人的感受,如果是你自己叫不出口,那就是自己心態出了問題。以前稱呼我老闆的員工,事過境遷成為好友,我建議他們改叫名字,結果怎麼叫都不順,索性還是叫老闆比較習慣,我很高興他們家教好,忠誠於最原始的稱謂。如果兒子或乾女兒講電話省略了稱呼,我通常會直接糾正,因為總不希望他們將錯誤的行為在其他長輩前示範。

 

「稱呼」是小事,卻足以影響很多大事,大人的小動作,小孩學在眼裡,聽在耳裡,如果你省略了對一位長輩的稱呼,不管是你多有成就,還是你心裡有鬼,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這是失敗的開始,小心你的心態已經壞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