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為是個守時的人,遲到不是我會犯的過錯,因此約定好的事情會做好紀錄,以前使用富蘭克林手冊,如今以手機行事錄取代之,以上的描述是我早期對「時間管理」的認知。自從讀過「高效率人士的七大好習慣(台灣翻譯成「與成功有約」)」之後,我將柯維大師(Stephen R. Covey)的論述奉為圭臬,「時間管理」進入「優先順序」的版圖,「重要性」的取捨成為時間安排的準則,看似急迫卻一點也不重要的事情不是捨棄,就是擺在一天之中最後才進行的部份,很多事情在認知改變之後出現戲劇性的價值轉移,時間也突然多了出來。如果覺得中午和同事的午餐閒聊沒有意義,辦公室的輕便餐點節省了一個小時,一個月就多出了一天,夏天挪出一週進行蔬果酵素斷食,用餐時間、交通、廚房打理都省了,一天多出三個小時,一個星期又可多擠出一天的時間。

 

「時間管理」不但是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先有價值觀的審定,後有執行面的重要實情強迫實施,在最關鍵的「週計畫」中,將重要的事情一一植入,例如我把每天例行的45分鐘走路爬山時間切割開,置入於每天可以安排的空檔,每天花一個小時半寫部落格也不容耽誤,有時間固定的重要會議、演講或會談,運動和寫稿的時間都可配合前後移動。「週計畫」之所以重要,因為一星期在腦容量的記憶範圍,也在於一週的事情非常適合提早規劃,以週為單位規劃好之後,前一晚為隔天的行事曆做預習,同時善用多餘的時間安排可以處理的其餘要事。這是著名學者翰姆斯達特(Shed Helmstetter, Ph.D.)強調的「控制你的每一天」,也是管理大師麥克斯威爾(John C. Maxwell)的著作「今天是關鍵(Today Matters)」企圖傳達的執行重點。

 

翰姆斯達特博士把「時間管理」做了嚴謹的濃縮,首先,把焦點縮小為留意每一小時的績效,執行重點在每天一大早問自己的話:「我今天將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而且切記給自己確實的答覆,晚上就寢之前再問自己同樣的問題,透過持續的練習,「時間管理」的績效可望提昇,過程中幾乎聚焦在每一小時的嚴格管控。接著,要安排時間做計畫,花十分鐘可以安排一整天的時間規劃,花半個小時可以做好一週的事情安排,我的經驗法則是:不論你有沒有做計畫的習慣,你在接受這個資訊的當下已經清楚結果,也就是有做計畫的成效和沒做計畫的缺失。第三個要點還是重複事情重要性的取捨,這是柯維大師的版本首要價值,如果休假是重要價值,就積極安排休假,如果旅遊是重要議題,就規劃旅遊,如果女朋友的生日是重要選項,就安排生日宴會吧。

 

最後,是我期許自己在未來列入執行要點的一項翰姆斯達特博士的要求,就是每天五點半起床所可能產生的績效,上班族如果錯開尖峰時間,相信一天至少可以多出一個小時,每個月就多出很多可以運用的時間,還不包括省略趕時間的精神壓力所營造出的好處,呼吸到早晨的新鮮空氣所爭取到的健康加分。「時間管理」要從實際執行去體會,不少偉大的格言都代表「時間管理」的經典,例如外國人天天掛在嘴邊的「First Things First」,某一部份它就是自我管理的紀律面,人生格局也在「時間管理」的持續執行後確立。

 

我個人的「時間管理」邊做邊學,邊學邊做,記錄下來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