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家庭醫學診所,或是大醫院的小兒科,留意每位家長的神情,在焦慮與擔憂之外,你都看到了什麼?簡單提醒,他們很顯然指望透過醫生的處方,讓子女的症狀得以舒緩。有沒有發現,他們對於醫療充滿了信心。

因為相信,所以接下來就是把處方藥品往小孩的身體內輸送,這些家長念頭中只有孩子生命的安危,沒有這樣子處理的風險和意義。其實這是一種觀念以及習慣的傳承,這些家長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被教育,他們都無條件接收上一代的示範,吃藥的重要性鋪天蓋地影響每一個人的生命。

整體社會面相的確是如此,醫療的氛圍植入在你我的生活細節之中,鄰居之間的話題,同事之間的談話,親人之間的聊天,不是哪位醫生很有名氣,就是哪家醫院的招牌響亮,當然都是因為有人生病了,偶而也是有人因為病重而走了。

這是一個大染缸,人家丟進去什麼顏色的染料,你就被染成什麼顏色,必須提出一個問題:你都不曾思考過掙脫這個綁手綁腳的桎梏嗎?你都沒有看出來人類在玩什麼遊戲嗎?我們基本上是獨立的個體,可是卻被訓練成為在被動思維與習慣中苟延殘喘的人。

美其名救人,實際上製造更多的病痛和傷痛。這種指控絕對不為醫療體系所接受,可是這並非針對特定人士的控訴,而是探討社會面與子子孫孫命脈的議題。從一顆藥物被研發出來,接著透過行銷和販售,在處理局部症候的念頭中,影響面不停的擴大,傷害面不斷的延伸,在我們生命終了前的那一刻,依然要仰賴藥物和醫療的照顧,這,真的是你所渴望的生命品質?真的是你所寄望的人生軌跡?

在主動與被動之間,人生的格局就決定了。踏進醫院之後,請問你還有多少主動的權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