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證明情緒與菌相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我的看法是時間、環境和習慣的養成,務必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經營腸道環境,而且請務必把急著看到效果的念頭丟掉。市面上買到的各式乳酸菌都具備抑制焦慮的實力,問題是需要態度和時間因素的配合,速效的動機完全沒有意義,缺乏耐心也不可能看出成效。

失衡從一個變數開始,生病都從一個負面念頭開始,身體是一個演繹平衡的生態系統,細菌則是協助生物體經營平衡的一群尖兵。多年的輔導經驗中,我清楚看到人們的無明執著,只願意相信自己主觀所相信,而且多數人的經驗法則都選擇相信遠離生態平衡的「主流優勢」。「主流優勢」概念性的整合了所有人類所創造的專制性勢力,有主流地位的支撐,有媒體和口碑的連結,當然絕對少不了既得利益所追加的馬力。

結果是人人主張憂鬱,處處宣稱憂鬱,沒有憂鬱的懷疑自己憂鬱,有憂鬱的因為投靠藥物而更加憂鬱。健康幾乎就變成遙遠的概念,信心逐漸瓦解,安全感也逐漸遠離,負面心理和低迷生理交錯,類似於藥物副作用與藥物副作用之間的交互作用,最終還是只能用盤根錯節來形容。到醫院看精神科的遲早要看其他科,看慢性病的最終也得詢問精神科,如果每個人都有詢問自己腸道的觀念,得到的答覆就是只需看腹腦這一專科。

這種解說依然容易引導讀者進入治療思維,其實這一切都是保養訴求,關鍵在信念,從單純相信出發,從願意給身體甦醒的機會發掘出動機。我當年從斷食頓悟出儲存生命的概念,從細菌的版圖體悟到生命力的展現,也從腸道生態領悟到置入生命元素的重要性,所有心得整理出一個執行大方向,就是相信活菌的潛力,全力經營腸道的生命力。(《醫生菌》之「抗焦慮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