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與健康有關,這不一定是人人都具備的常識,願意主動探討健康的人多少都有相關的認知。我自己則觀察到上班族的不快樂比例,少說在七成至八成之間,不一定是薪水的問題,多數是工作的動機和熱誠,充滿著不得已和不自在。結果最容易掛病號的就是上班族,他們不容易在工作中展現紀律,上班只是呆版的例行公事,這種負面情緒持續燃燒的結果,個案已經數不清,結論是得不償失。

你常觀察人嗎?如果設定「無憂無慮」的目標,你認為有多少人合格?千萬不要把這種境界和財富連結,財富和快樂沒有絕對的對等關係,只有健康無病痛具備這樣的實力。觀察路上的行人,觀察捷運公車上的人,比較一下在餐館吃飯的人,似乎很容易掌握到情緒指數的差異。

吃帶給人喜樂,可是這種快樂通常時間短暫,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是吃所帶來的不快樂,因為多吃的快樂總是導致腸道不快樂。字面上看「腸道不快樂」會認為是「腸道不健康」的比喻,不能說有錯,可是腸道是真的不開心,現代人的腸道的確不快樂。腸道有情緒,因為細菌表達了情緒,因為細菌傳達了情緒因子,細菌因為環境不佳而表露情緒,我們因為飲食文明而讓身上的細菌不快樂。

英文說「Gut (腸道)Feeling」泛指直覺,直覺不是隨性的感覺,含有理性因素,結合認知與專注力,綜合來自腸道的訊息和良知的指示。感官一般不會觸及良知,良知需要激起勇氣,有時候也需要開啟智慧,感官必要時需要理性的判斷。邏輯研判,腸道健康者的直覺力比較精準,比較有機會做出合乎個人價值的判斷。

我們一般認為情緒從大腦發出,事實上可能不是如此,當我們知道腸道健康狀況左右了情緒表現,也知道食物因素介入了情緒表現,同時不排除細菌訊息介入了免疫信息。情緒的複雜程度還不只如此,人格特質也從飲食和脾氣多方置入情緒變數,也就是說,是正向循環或是負向循環,可以是一念之間,也可能是長期性格和習慣的累積。(《醫生菌》之「抗焦慮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