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從一個念頭開始,一個必須掛號求診的念頭,一個必須開立抗生素的念頭,一個感覺可以不需要繼續吃抗生素而主動停藥的念頭。千萬不要有「吃也不對,不吃也不對」的反應,這一切原本就不是人體所應該參與的遊戲,即使聽從醫師囑咐,走完抗生素療程,也沒有人保證致病細菌已經絕跡。

因應民眾的心靈需求以及心理慰藉,醫師屬於社會中必然存在的一種角色,至於處方藥物的分寸,則完全出於醫師的自由心證。真正矛盾的是病患心理,對於醫師是全然信服,還是多所保留,看醫療糾紛的攻防,就知道病患的心理層面沒那麼單純。

既然又是人性議題,那麼醫師的專業度到底應該怎麼評量?我總是傾向對醫師呈現出來的體型樣貌及皮膚狀況嚴格評分,還有醫師本身有沒有繼續進修,有沒有時間進修。我父親是小兒科醫師,他對於澎湖地區近半世紀的基層醫療貢獻很大,可是從我的嚴苛尺度,針對進修,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時空轉換,以我目前的觀點和角色,對於接下來想表述的,我可以用膽戰心驚來形容。

我先引導讀者從一個方向思考,就是母體孕育生命所產生的改變,母親腸道和陰道的細菌產生大規模的生態轉變,母體的脂肪儲存量也極可觀的醞釀,接著是生產與哺乳過程的菌相支援。我們希望小孩平安,可是身體唯一的思考邏輯就是健康,母親的身體負責經營孩子的健康,生產過後的憑藉就是母乳,而母乳的激素、菌叢、營養素都指向一個方向,就是免疫系統的養成。(《醫生菌》之「謝絕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