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門實踐科學,理論很可能禁不起真相的考驗。用說的都不如用做的,做的都不如持續做的,所有認知觀點都得經過持續演練之後,在時間的堆疊中激盪出領悟。優質飲食習慣培育優質菌相,我們的腸道菌相就是驗證習慣最好的標的,道理就在你我每月的信用卡帳單中,是透支的利息累積更多的利息,還是定期定額理財儲蓄中的複利增值。

媽媽的念頭最終轉成孩子的習慣,每天都給孩子零用錢吃速食,每天都以燒烤油炸果腹,腸道生態就好比利息滾利息,處理腐敗廢物的菌叢勢力不斷擴大,腸道最後變成廢物的集散地,處處都是髒臭的呈現。一餐蔬食救不了這樣的環境,必須有持續的天然酵素飲食才得以創造勢力消長,必須養成多蔬食的習慣以貫徹優勢菌叢的繁茂。

父母親不宜縱容孩子們的酸性飲食傾向,看到孩子身材走樣也得高度警覺,看到孩子臉上越顯黯淡也得有所反應,是不是不利健康的環境已經潛移默化在形成?針對低能量飲食的時間效應,關心孩子們健康的家長都必須從孩子們的生活點滴和皮膚呈現看出端倪,提醒自己不能一直鼓吹補充,反而都忽略了排泄。

每天都把剩菜裝進便當盒的媽媽更應該要深思,這些食物先進入冷藏室,經過一段常溫路途後,再進入冷藏室,然後進入蒸籠或烤箱,最後進入消化道。隔夜食物的質變和細菌汙染是值得關注的,除了身體無條件承接了負擔,最後是大腸的垃圾回收大軍處理了善後。我理解料理食物的人為難之處,不管是時間的考量,還是節省的考量,愛心還是需要智慧的加持,如果健康是不容取代的最高價值,該捨棄的還是得捨棄。(《醫生菌》之「料理食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