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在這樣的教條中長大,加了之後再減,減了之後又加,因為加法是人生價值,越多越好是心理素質。從為人父母的立場,有子女必須要長高的強烈需求,加上有營養學的專業後盾,能吃就是福,吃飽是重要價值。類似於懷孕婦女生產地點和方式的時代變遷,我們這一代同時見證了飲食文明的變動,從家庭式便當到速食便利店,從吃家裡到吃傳統館子,從路邊攤到賣場美食。

我們大方迎接時代的德政,進入身體的元素日趨複雜多樣,毒害身體的物質也在器官組織就地囤積,從媽媽的愛心轉到脂肪細胞的貪心,身體處處是抗生素、激素、毒素。多數人不曾留意,每往下十歲,皮膚的暗沉就更趨惡化;每往上十歲,臉上的斑塊就更趨顯露。大家都只關心荷包和肚皮,大家都只聽名嘴和八卦,大家都只看行車紀錄器和監視器,媽媽拿著電視遙控器監督兒女做功課的同時,不忘提醒自己等飯菜涼了,記得裝到便當盒。

便當盒是留給先生明天上班的午餐,也是職業婦女省吃儉用的表現,辦公室茶水間的微波爐和烤箱都十足忙碌,同仁一窩蜂下樓打牙祭的同時,留在辦公桌吃隔夜菜的也不少。這是急功近利的世界中所衍生的另類飲食文化,果腹是重點,營養價值其次,遑論身體的負擔,想都不會去想到還得照顧腸道裡面的微小生物。

是的,談了這麼多,跨越了多少世代,有哪位仁兄仁姐想到腸道細菌了?所有的不明原因,所有的疑難雜症,所有治不好的病,有沒有可能,都是我們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都是我們擱置了身體還有一塊攸關健康的能量根據地?我們注重嘴巴的美感,忽略了腸道的死角;注重食物的口感,冷落了細菌的喜好;我們注重腦袋的滿足,解除了免疫大軍的武裝。(《醫生菌》之「料理食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