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餓卻沒吃,時間一過,不餓了,這該怎麼解釋?其實身體的前後狀態差異不大,只是之前傳輸了飢餓訊息,有可能是假訊息。人類的習性和慣性經常驅動美好記憶的喚醒,發生在愉悅的事情,尤其在愉快頻率升高之後。經常大吃就會渴望大吃,經常唱歌就會很想邀朋友唱歌,經常打牌就很想打牌,經常約會也會提升約會的興致。

肚子飢餓頻率太高就代表飲食內容出了差錯,這是經營健康的超越性視窗,一直去迎合大腦前額葉的慰藉訊號,結果就形成馬路上處處是胖子的景觀。肚子餓該不該即時進食,沒有一致性的答案,治本之道是不讓「吃非常多」去回應「非常餓」,不論你有多少應該馬上吃的理由,適可而止絕對是上策,見好就收肯定是智慧的表現。

現代人吃得多,動得少,可是這並非不健康的唯二因素。在你提出「排便有障礙」後,我必須補充,正確的解方在菌相。最適切的分析是腸道菌相的惡性循環,是被口腹之慾綁架,是沒有經營腸道的觀念和行動,是糞便習慣性留置的環境污染,大家都輕忽排便的重要,大家都不認真看待腸道的菌相。

不能不吃有充分理由,不排便也有正當理由,這也是我經常要面對的人性陰影,講這些話的人都把自尊隱藏得很好。便秘不是流行病,卻是很流行的疾病,吃進去的和排出去的不成比例,這才是真正值得留意的全民通病。實際情況也是最恐怖的事實,多數人終身沒有機會在這樣的錯誤中覺悟,也沒有機會驗證自己失序的行徑,死亡證明書上所填寫的也不會是排便習慣不良症。

即使每天排便的人,也都有輕重不一的宿便問題,這是吃熟食的必然結果,是身體處理食物之後的能量不足,是熟食推動過程的正常黏附。實際狀況還得加上現代人的忙碌和高壓生活,可能由於時間不夠而略過一次便意,造成糞便滯留所引起的淤塞。和餓肚子訊號不同之處,便意的訊息不被接納之後,多出了後遺症,除了糞便的水分被身體回收,糞便裡面的毒素也同時進入身體的循環。(《醫生菌》之「憋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