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身體形容成現代人的廚餘桶,不是沒有道理,所有吃相都會轉成腸相,而多吃生鮮蔬果和發酵食物,就會轉成優質的菌相。我用十年的經驗鼓勵你斷食,不僅要做,而且要熟練,要持續變成有計畫性的好習慣。身體的味道和囤積都將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清出來,想要健康就必須拿出態度,想要遠離疾病卻又提不起勇氣,這是相當矛盾的邏輯。

就在經常性的淨化斷食後,我的飲食習慣已經不同於以往,腸道的效率也遠遠優於過往,我在一個月生食以及一陣子白天生食的演練中,體悟到身體丟棄腸道廢物的功夫,也透過自己的感官見證糞便可以沒有臭味的事實。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糞臭素」這個名詞是在高中時期的生物參考書上,當時並不清楚這是細菌發酵的產物,以為糞便裡面自然含有這種物質,也直接合理化排便空間的不雅味道。

我目前是在嗅覺最靈敏的階段,其實只是身體的本能被我激發出來,只是養成計畫性的斷食習慣,只是很努力的清除身體的汙垢。經常必須在人聚集的地方容忍身旁的異味,我其實不應該苛求,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身上的味道不好聞,他們也不知道這些味道來自長期的飲食習慣,更不會有人提醒他們味道的來源在腸道。常在課堂上談起路上行走的「宿便」,雖是開玩笑,可是說你的體味來自於長期沒排乾淨的糞便,這應該不是玩笑話。

至於新生兒「便便」的「臭臭」,那是授乳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腸道菌叢的基礎建構工程尚在進行中,尤其發生在剖腹產的嬰兒,他們肚子裡面的細菌幾乎不是母親身體最原始的規劃。「臭臭」並非必然,「便便」頻率高才屬必然,能上廁所絕對是好事一件,常上廁所也不需要太困擾,要怪就怪自己愛吃,然後吃了又不認真排,排了又排不乾淨,最後變成必然性的「臭臭」。(《醫生菌》之「臭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