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維老師創作摘錄之145》 補菌也得養菌
自己家裡養寵物,你認得牠,牠也認得你,你知道牠是哪一品種,你也可能知道牠來自地球的哪個地方。至於我們肚子裡的微生物,你或許記得廠商告訴你有哪幾種菌,問題是總共有多少數量,不是包裝上面說了算,要看這些菌的存活能力,要看這些菌能否在你身體裡住下來,要看你有多少本事減少牠們的折損率,要看你的身體是否從代謝效率上反應了這些菌的實力。
與其養成補充益生菌的習慣,不如說我更期望你有提供益生菌食物的配套措施,也就是補菌之餘,也得改變飲食習慣,這是補菌行為上絕對相得益彰的態度。我這樣的呼籲同時在呼應那些不願意被商業市場征服的對象,身體內的微生物部落需要我們從基本生活面去善待牠們,食物才是養菌的關鍵,遠離添加物和精緻料理才是治本之道。
研究微生物的學者提醒我們,在我們身上的微生物群數量龐大,遠遠超過我們身上的細胞數量,身上細菌的基因數上百甚至上千倍於我們的基因。當基因定序技術用在細菌的研究上,結論也是明白告誡我們應該臣服於這些小生物,蛋白質胜肽與神經傳導物質的相關研究,也逐步揭露身體內微生物與我們之間的共通性,白話一點說明,就是細菌懂身體的語言,身體也清楚細菌的訊息,我們和細菌之間共用傳導模式。
現實是,我們生長在腸道健康狀況不如往年的時代。今天的環境或許不單純是飲食習慣的問題,過去的年代或許可以不當一回事,但如今不理會這件事就得顧慮風險的存在。細菌原本就是造物派駐在生物體內的健康管理師,牠們認得免疫細胞,也認得生物體內的傳導物質,因為這些訊息的傳遞方式都從牠們演化而來。(《醫生菌》之「部落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