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克萊大學媒體新聞學教授麥可波倫寫了多本和飲食相關的書籍,市面上很容易買到《到底要吃什麼?》(The Omnivore’s Dilemma),這本書的原意是「雜食者的窘境」,事實上點出我在討論這些議題的心情,他的新書《對抗食物》(In Defense of Food)令我愛不釋手,波倫先生有一段話很值得我們深思,他建議我們留意做出「健康訴求」的食物,實際上大多是食品,事實上一種強力宣稱「健康」的產品就不應是食物,因為食物就是提供健康的,何須主張?

事實上,這已經是超市裡頭食品區又特別獨立出來的區域,叫做「健康食品」區,其實這樣也好,因為它強烈暗示我們對面的貨架都不是健康的食品,可是這些不健康的產品卻是營業額的大宗,例如那一整排的糖果餅乾,例如那一整排的飲料果汁,還有一定超過一整排的速食泡麵,我也見識過從頭到尾都是洋芋片的貨架。不客氣的說,消費者根本不在乎上頭加上「健康」兩個字,當然也有接受健康暗示而購買商品的人,只是通常這些客戶同時都購買了不健康的商品。

這是你我生存的世界,健康的概念其實是極其草率的,如果不拿出來討論,同時再做一點提醒,多數人是忘記「食物」的意涵,很少人認真思考過造物指示我們吃什麼。看超市擺在推車上面的貨品,最能反應我們肚子裡的真相,可是逛街是快樂的,是隨意的,是交給潛意識主導的,這就是為什麼我會主張健康需要一些反省的力道,需要一些從自己內心制定好的規範,健康需要形成一種文化,我的中心思想就是「彩虹處方」。(《彩虹處方》之「食物酵素與酵素補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