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是醫生的診療空間,除了醫生和病人,還有一位護士,護士的念頭很單純,只要完成醫生的指令,把處方箋交到病人手上,把服用藥物的細節交代清楚。這個話題沒有針對性,我只是從病患的心態去觀到最終的結局,我也從醫生的心念去評估事情的意義,很多醫院的慢性病科別在我的視窗中,只是一場鬧劇。聯想到一位傳銷從業人員和朋友溝通偉大事業的畫面,大家其實都沒有本事把事情的結局看得太遠,可是分明都把事情談得很遠。

先讓對方點頭,先讓對方有意願,先讓對方把合約書簽了。病人期望醫生可以在最短時間治好他的病痛,好比需要事業機會的朋友;醫生除了滿足病患的心願,深知這是長期抗戰,病人必須重覆回來門診,好比事業商必須重覆消費。我把門診大夫比喻成傳銷從業人員,在社會印象上或許不太對稱,在行業形象上或許落差太大。唯獨在事情沒有對症的本質上,在結局普遍不太美好的現實中,在事業成功的形象和方式上,在不需要為不幸結局做出任何承擔的實況中,在白老鼠普遍存在的真相中,兩種角色的確有相當程度的相似。

醫生即使對藥物有強烈信心,藥效終究達不到身體健康最究竟的本質,就在現今錯綜複雜的身體症候中,醫師處方其實充滿了嘗試和不確定性,必須跳脫這個空間之外,健康方有探討與實踐的可行性。可是幾乎在上了年紀的族群中,「不吃藥會活不下去」的意念是一種共識,這也是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非常普及的「健康意識」。(《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之「處方箋與白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