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免疫學的角度解構過敏反應,肥大細胞的失序連結到過敏原的存在,醫學院課程的免疫學只勾勒出半套免疫系統的輪廓,幾十年來,後端的處理一直是荒腔走板,就連軌跡雷同的自體免疫症候群,很多醫生還是只能在類固醇上做文章。

從環境汙染、飲食添加物、重金屬到疫苗不為人知的傷害,這些外來物質通過身體的重重關卡,意外的混淆了免疫系統的獨特辨識力,我長久體會到腸道不健康才是讓情況失控的關鍵。當然,往下還可以追蹤到飲食習慣、情緒壓力和遺傳因素,這種複雜程度總是讓缺乏健康知識的人兩手一攤,又是聽天由命的劇情,又是把命運交給醫生的戲碼。

被稱為是「免疫系統的自殺行動」,自體免疫病症讓醫療體系束手無策,不一定連結到死亡,在臨床經驗法則中,依然被歸類在不容易治癒的「絕症」。比較常聽到的自體免疫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葛瑞夫氏症(甲狀腺機能亢進)、風濕性心臟病、克隆氏症(慢性腸道發炎)、僵直性脊椎炎等,林林總總可以列出上百種,研究人員一度往食物分子追蹤,最後卻在潛伏性病毒因素獲致最大的共識。嚴格說,現代人不懂得維繫免疫系統的能量水平,經常因為飲食過量或者是情緒壓力因素,導致免疫力經常性低迷,讓細菌與病毒有肆虐的空間。

自體免疫疾病被統計出和緯度高低有關聯,研究人員也連結到自體免疫的特定病毒在低溫的高活性,直接透過過敏的機轉詮釋自體免疫,病毒就是這些病患的特定過敏原。引用服務於約翰霍普金斯彭博公共健康學校的費爾維澤博士(DeLisa Fairweather)的研究,原來過敏和自體免疫都由肥大細胞所啟動,釋放細胞介質(Cytokins)是關鍵媒介,這無關遺傳因素,是免疫系統的失衡,是肥大細胞持續被騷擾所引起的暴動。這一件事不就是腸道菌相的議題?不也正是特殊益生菌株已經演化成的「特異功能」?不也是破解「治療」的迷失最適切的案例?(《零疾病 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之「自體免疫病才是文明病的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