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行銷」是近代的特產,目前已經不需要醫生鼓吹,不需要媒體渲染,不需要藥廠做廣告,陣容最堅強的行銷團隊是病患和家屬。他們的念頭中充斥著「不得已」、「不行」、「可是」、「醫生交代」等戒律,說穿了就是障礙,這些念頭有沒有影響到當事人的人生觀,我的觀點或許不夠客觀,我曾經面對可以侃侃而談的多位糖尿病患者,他們的言談中總是少了信念的足跡。我必須把焦點拉回來,再度進入重複消費的行為和動機,也就是連續處方箋的存在價值,也就是必須持續回到門診的重要性。

沒有要聲討獲利單位的意圖,門診大夫不是主要利潤中心,他們充其量只是披著專業外衣的劊子手,可是局面已經非常明顯,局勢似乎對社會大眾十分不利。大家似乎都不清楚,是不是得了糖尿病,是不是必須要一輩子服藥,決定權在自己的身體,基準必須交由身體意識來把持,而不是一個外人,一個對你的身體一點都不瞭解的外人。真正的情勢是一大群人病了,而另外一小撮人肥了,焦點還是得回到生產的動機,市場上的強烈需求和獲利需求相呼應。

 

一定要如此抨擊賺錢的單位嗎?我相信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事實真相是沒病的人病了,不需要吃藥的人吃了一輩子的藥,藥物的後遺症和副作用讓吃藥的人愈吃愈病。從諸多無奈的面容去對照龐大的企業體,我在「致癌療法」一文中形容我們所仰慕的專業人士為「白袍黑道」,恐怕讓很多人很難適應,或許從保護費的原始概念去思考,稍加比擬之後,應該會有釋懷的空間。我嘗試不讓類似的論述出現過多批判的聯想,總是有說明的必要,總是有把事實真相揭露的必要,主要意義在於提醒服藥很久的人,一切都不嫌太晚,找回健康絕對還充滿著希望。(《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之「重複消費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