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正好是每年都有機會接受健康檢查的幸運兒,兩次的檢查之間,你都做了什麼?如果不曾就健康做過多大的努力,推敲原因,因為前面的那一次檢查結果是過關,就「期待」下一回讓自己有所警惕的結果。這種說法或許不容易懂,這是我對社會的理性觀察,是統計接受健康檢查的心態所歸納出來的結論,原來檢查是確認疾病的有無,不是確認健康與否。請用「面」來看我的分析,不用「點」或「線」來解讀,全民不健康,健康檢查只是確認事實的一種有效工具。

很多人透過健康檢查而發現身體的異樣,進而追蹤、治療,悲劇因此避免,如此美好的故事呈現,我何苦一直苛責?我只圖一種境界的提升,是行為的態度和動機,行為可以由被動轉成主動,動機可以從治療轉成防範,就我個人對健康的詮釋,一個「保健」的念頭就可以征服這一切,結果就是以截然不同的心態去面對健康檢查,讓自信心取代了惶恐和不安。健康檢查是「點」,在「點」與「點」之間的那一條線,由健康的生活作息和態度來點綴,形成的面就是可以大膽「向疾病和醫療說不」的那種自信。

如果你有健康檢查的習慣,很好,如果用來檢視自己保健的成效,就是好上加好的習慣。我只是奉勸不太重視健康的多數人,應該換一種視窗看健檢,如果只是等待健康檢查單位送來不怎麼中意的報告,然後回報自己:終於等到了,畢竟遲早都要等到的,不是嗎?似乎健檢的用意是告知壞消息,好消息只是過程中的小插曲,確定是壞消息才算「大功告成」。所以認知上是「健康檢查」沒有錯,行為上卻是不折不扣的「疾病檢查」,好比醫療院所在我們心目中的印象,那是生病的人去的地方,是不健康的人才需要光顧的處所,應該是「疾病檢查」的單位,不是「健康檢查」的場所。

「健康檢查」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在紀律中,在自信中,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將自己的身體經營成無堅不摧的境界,「健康檢查」是線和面,而不是那個接受審判的點。數學上的證明題,是先有結果,後來證明;計算題通常不知道答案,等老師公佈標準答案之後,答對或答錯,一翻兩瞪眼。關於健康,你的答案都是自己寫,還是都是由別人來提示你?(《零疾病 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之「「健康檢查」自己做 「疾病檢查」醫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