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熱愛走路的女士把走路形容成我所理解的「心流」,她每天陶醉在走路的美好意境中,從腳底的穴道反射上來美麗的傳導,在手腳擺動的持續動能激活中,在感受持續力結合毅力的神馳境界中,健康在她的認知中,只是做與不做的差異,只是積極和消極的距離。曾經有人把人區分成兩種,一種是會動的,一種是已經不動的,仔細觀察人的世界,其實數量最多的是介於這兩種人之間的第三種人,那些很想動卻又很懶得動的人。面對想要擁有健康身體的人群,我得到一樣的結論,想要速成卻不想要改變的居多,所以談健康,不溝通態度,行得通嗎?

即便已經有豐富斷食經驗的我們,一樣無法抗拒美食與慵懶的誘惑,我們依然得時時刻刻面對自己的良知,我們依然得持續把自己的決心和意志力找出來。我們都是凡人,我們都生活在物質誘惑滿載的世界,找到享受走路時多巴胺分泌的暢快感覺,我們就有走出去的動能;想到身體沒有毒素和廢物囤積那種暢通的感覺,我們當然就找到計畫斷食的強烈動機。少吃需要節制,不吃需要自律,周圍如果缺乏健康環境,靠的一定就是自己的意念,把健康經營好之前,管控慾忘的敏銳度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每天都獨自一個人走路健身,我也從斷食中體會到一種享受孤獨的自律,你不可能隨時指望一旁有人可以激勵你,你不可能指望隨時都會有人陪你散步,想想身體的自主神經中樞,想想身體的所有指令和反應,不都是這種精神?不都是這種對自己負責的堅持?我一向反對呆板的「聽話照做」,就是那種分成幾大步驟的健康法門,試著引用柯維大師的「記分板理論」,在所謂「執行的紀律」中,有一則「製作具說服力的記分板(Create a compelling scoreboard)」,記下你每週的不吃餐數和斷食天數,記下你每季的連續斷食天數。此外,在行事曆中很清楚的反應飲食流水帳,最好每週都能看到自己拒絕誘惑的決心,我身上的計步器,不也是一種別具意義的「記分板」?(《零疾病 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之「走路與不吃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