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不好,可是不得已;吃油膩不健康,可是沒辦法;多運動我知道,可是沒時間。不,還有另外一個角度,是奉勸身體不好的人該注意的事項,我們真的都會這樣勸說:「多運動、吃清淡、少吃藥」,這叫常識,就好比提醒關注對象在天冷時多穿衣服一樣,重點是關愛,不是大家都清楚的細節。有趣的事實幾乎都是自己做不到提醒別人應該做的要項,不,自己不做也已經不是重點,關於健康,就剩下這些了,再也突破不了,一般人在健康常識的進階上,卡死了。

再度回到心理學家的論點,是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足,類似我對多數成年男性的觀察,每個人都是萬事通,各種專業都可以高談闊論,至於學習,那是女人的事,畢竟知識薄弱的才需要學習。我必須回顧自己翻轉的過程,一段向別人示弱,同時承認自己過失的路程,在《誰在背後挺你》這本書中,作者法拉利(Keith Ferrazzi)所闡述的「勇敢示弱,別做懦夫」,他寫道:「建立真正生命線關係的秘方就是勇敢示弱,這再清楚不過了。」

如果不願意承認自己迷路,就很難找到真正的出路,或許謙卑兩個字可以涵蓋所有潛在的問題,可是如果有心,應該再多用點心,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深入問題的根源。我鍾愛《脆弱的力量》這本書,作者布朗博士(Brene Brown)點出人類世界集體偏見的根本處方,一句「我們是誰比我們懂什麼還要重要」,正是我們今天搞錯優先順序,在追逐健康的路上到處走進死巷的原因。

我們天生渴望歸屬感,可是卻在行為上隔離歸屬感;我們期望團結與融洽,卻經常在行為上製造孤獨;我們最盼望遠離病痛,卻永遠最擅長遺憾與失落。心理學家總是在傲慢自大的人身上發掘出自卑情結的蹤跡,最後還是在人類的總體表現上分析出自戀與自卑的拔河。我們所有的健康概念都擱淺在結果的沙灘上,不是沒辦法,就是不得已,不是不可能,就是太遲了,告訴自己可以停止學習,因為專家永遠比我們內行,讓權威來協助我們料理,比較妥當,也比較不費事。(《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之「多運動、吃清淡、少吃藥,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