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事實,我個人已經十年以上沒有感冒的經驗,沒有人懷疑我的說法,可是都會很好奇是怎麼達成的,而我的方法是心法多於執行辦法,心法的大原則是紀律,執行方法則是給腸道益菌最大的空間和妥協。在我的人生藍圖中,早已把「愈快愈好」抽離,所有的策略都稀釋到每日的作息中,年是月的累積,月是日的集合,我倡導健康週計畫,嚴格執行以週為單位的「能量大於熱量」方案,務必在一週之內平衡可能出現的一至兩天的熱量承載。所以關鍵在日,如果「沒辦法不是辦法」在一天中失效,必須嚴厲要求自己扳回來。

「快」有其抽象的存在,我反對「愈快愈好」,卻堅持必須「馬上開始」,如果事情有其重要性,卻感受不到其迫切性,就是必須馬上執行的功課。在我學習並分享七日斷食的過程中,不時會碰到「為何是七天」的疑問,因為屬於執行方案,所以會需要標的,必須訂出目標,一週已經容許身體做出必要的良性回應,週是非常理想的計畫單位。針對連七天都無法承受的朋友,根據健康心理學家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的解釋,是大腦的獎勵系統無法回應未來的報酬,習慣將不好的決定合理化,告訴自己下次會做得更好。

這種人最擅長的回應就是「以後再說」,他們沒有勇氣去想像七天沒有進食是哪種情境,他們也不願意理解身體經過階段性淨化後可以感受到的美好和通暢。我見證過癌末病人渴望生命的眼神,他們可能連70天都沒有把握,至於兩年的700天,或是20年的7000天,卻是在不願意承受7天淨化的人心中,非常明確的未來。「再說」不是方案,也完全沒有績效,在多數進化到最高等生物的人類腦中,折服於眼前的誘惑卻是當務之急,不再具備長程規畫能力居然是最高等動物無法承受的重,或許此時對重症的猖獗和地球的危機出現了連結,見怪也不怪可以是你我很有默契的共識。

我一直思考「愈快愈好」和「以後再說」的共存,這兩者是如何共同存在一個人的價值體系中的?生病的時候愈快愈好,保養的事情以後再說,這些人平日是怎麼運用時間的?他們又是如何安排生命中的重要價值?如果生命中一定得把「愈快愈好」安置在某個合宜的空間,那就交給「改變」,只有改變存在愈快愈好的需求;至於該如何安排「以後再說」,想了又想,我還是只能想到:那就以後再說吧。(《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之「愈快愈好和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