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哪一件事,做了之後,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這是《聚焦第一張骨牌》封面上的一段文字。

中文書名並未讓我馬上有興趣閱讀,倒是原文書名《The One Thing》簡潔有力,很快吸引我的目光。

這本書出版超過十年,全球好幾百萬人看過這本書,合理研判它早已改變很多人的人生,包括我在內。

打開早已老舊變黃的這本書,書上依然貼著各種顏色的標籤,似乎再度提醒我,它是影響我人生最重要的十本書之一。

很快翻到「聚焦問題」這一章,對我來說,問題就是追根究底,問題就是確定原因,問題是求知的動力。

「問錯問題,會得到錯誤的答案。問對問題,得到對的答案。問可能最強的問題,答案會改變一生。」

 

回想這些年在工作上的體悟,學員的提問提供我很多面向的觀察和提升,一方面是學員的用心程度,另一方面是如何從這個問題投射到社會面對相關問題的疑惑。

「有些時候,問題比答案還重要。」作者引用作家南西威拉德的這句話,不斷在工作中提升我處理問題的能力。

不論是在工作中,或是在家庭生活中,我們都發現對話很容易的人,同時就對比出很不容易溝通的人。

我經常以頻率解讀這種現象,有些時候,體會到是思考模式的相容,問題是一種思考模式,答案是另一種思考模式。

「不管你尋求的是大答案或小答案,問聚焦問題都是你生活中的終極成功習慣。」

聚焦問題是個兩用問題,它有兩種形式:大格局(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小焦點(找到正確的行動)。

 

這本書的重點就在這兩種問題,大格局問題和小焦點問題,前者聚焦「我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後者聚焦「我現在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個人開始培養閱讀習慣之初,研讀不少關於願景的資訊,也讀過對於所謂願景的質疑,在《聚焦第一張骨牌》中,有一個名稱取代了願景,作者稱它盒子。

「你今天所想的盒子,不是會帶給明天的你力量,就是會限制明天的你。它不是會作為你下一個成功水準的平台,就是成為一個盒子,把你框限在原來的地方。」

「別害怕大,要害怕平庸、害怕浪費、害怕沒有活到極致。」這一段話是我思考餘生時的細則,我不容許自己把時間耗費在沒有意義的人事物上面。

我願意鼓勵和我對話的人思考餘生,餘生不是年紀大才要思考的議題,餘生是找到你的價值,活出你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我學到『一件事』是不同凡響成果背後簡單到令人驚異不置的真理。」

 

我經常分享「延遲享樂」的故事,也經常做「以終為始」的勉勵,把人生經營的亮麗,除了動機明確,目標也必須很清晰。

「延遲享樂」的目標就是享樂,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滿足,「以終為始」的「終」字就是目標,比較正確的說法是目的。

「生產力最高的人,從目的做起,將它當作羅盤。他們讓目的成為指引力量,決定第一要務,進而鞭策自己的行為,這是取得不同凡響持果最直的一條路。」

你為什麼做這件事?問的除了動機,還有目的,生命經驗中不斷提醒的,自己的獲利和他人的獲益是截然不相同的目的。

嚴格說,人類的所有行為都在起心動念與目的之間遊走,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你對於「一件事」或「第一件事」的定義會不一樣,代表人生的格局視野在改變。

其實,第一件事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引用作者的話:「我們的目的,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要往哪裡去,決定了我們做什麼事和做到什麼。」

我個人對於思考的層級很有體會,不同的思考深度出現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關鍵在閱讀,還有我所往來的對象。

在指引你不要做自己的社會氛圍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成為很重要而且不斷自我提醒的第一件事,而定位自己的人生路事充滿挑戰的。

「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確保我們的生活目的不會成為一只乞討碗、一個慾望的無底洞、不斷尋找使我們快樂的下一樣東西,那是注定要失敗的。」

「將今天和你的所有明天連起來,這件事很重要。」這句話帶我回到時光隧道,回想起我還在摸索人生定位時所閱讀的書。

從《Life Matters》到《Today Matters》,這些書的中文版應該早已絕版,而且不在我的書架上,應該是被借走之後消失了。

 

這本書引領我再度檢視餘生,在目的、生產力和第一要務之間,我要如何撰寫精準人生,而且充分享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