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一算,我已經在文字的世界鑽研養生將近30年,健康書的種類和層級也大致明朗,值得推薦閱讀的或者是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看的,應該有我自己的研判。

中文書名和原文書名有很大差異的書不少,深入理解編輯的立場後,常有編者並不一定通透作者思考的感受,通常是為了取悅讀者而取了和原著作很有距離感的書名。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被我從書架上挑起,完全不假思考,因為原文書名和翻譯名稱一致,情緒壓力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永遠是我探索的方向。

這本書稱不上很好閱讀,有些章節甚至會讓一般讀者讀起來感覺吃力,我主觀認為這是一本把情緒和病痛之間的關係描述得最精闢的著作。

臨床經驗不致於有實力串接情緒和發病之間的關係,加拿大這位醫師作家的細膩程度,一般醫生難望其項背。

嘉柏麥特是他的大名,他的言論值得被廣泛關注,他的作品值得推廣給有心要理解養生方向的讀者。

 

「假如一個人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需求,以便讓自己可以為旁人所接受,這人透過罹患疾病而付出代價的風險也會提高。」

我們知道一個人病了,我們看到一位朋友病倒了,當理出導致他生病的所有因素,很有可能硬是漏掉最關鍵的因素,因為我們根本不會知道。

你是否曾經目睹父母親為了孩子考試成績不佳而大吵一架?你是否曾經目睹家屬為了家人生病而吵成一團?很有可能,追究責任的人才是應該要負起責任的那個人。「

「為了維繫關係而較壓抑自己需求的那一方,罹患身體疾病的機率也較高,所以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或與抽菸無關的癌症的比例較高。」

養生的關鍵學分不在身體,而在心理,相信我們都曾經在某一刻對於情緒的破壞力出現些許意會,唯獨最終導致我們無法守成的,依然是情緒。

「考慮到人類的演化史與現有的科學證據,如果剔除心理情緒的網絡來瞭解健康與疾病,會非常偏離事實。」

 

壓力屬於很廣泛的大議題,探討壓力是一門艱深的學問,作者一句話讓我們對於壓力的陌生感到心安:「神經緊繃的感覺不代表壓力,有壓力不一定會感到緊繃。」

作者描述身體對壓力的反應,和我個人對於身體意識的體悟有所相通,長期感受無法自主對於身體來說是一種壓力,因為身體的權利被大腦所剝奪。

說到這,病痛的面向也許會讓不少人感到洩氣,複雜性的確存在,可是只要把大原則釐清,養生終究存在其基本脈絡。

「壓力源和壓力反應之間沒有固定的關係,每個壓力事件都是當下的獨立事件,但也會與過去相呼應。」

「導致壓力的因素普遍有三種:不確定性、缺乏資訊、失去掌握,這三者都出現在慢性病患者的生活中。」

在此記錄很重要的閱讀心得,我個人解讀為對於壓力的辨識、理解和接受,也就是作者所謂「內在的主觀體驗,也就是我們的感受。」,意思是你要看到它,不能忽視它或迴避它。

 

我們要把垃圾清除之前,必須先確認垃圾的種類和位置,情緒垃圾視同實體物質垃圾,在解構甚至釋放它之前,對於它的存在必須很明確的掌握。

你不可能擱置憤怒,你也不可能假裝不悲傷,意思是去轉換它,而不是忽視它的存在,可以找到替代的情緒,或者是找到確實能移轉情緒的垃圾桶。

「飲食習慣和童年問題與當下的壓力直接相關,個人所經歷的壓力大小,以及面對生命無常所發展出的應對機制,這兩項因素都與我們的飲食習慣和食量密切相關。」

以上這句話被我特別挑出,即使對於壓力和吃之間的關聯很有感受,科學的研究方向總是把飲食習慣和壓力做出明顯的區隔。

「大多數癌症其實並沒有確定的誘癌物,決定癌症迅速擴張或消失殆盡的主要因素還是身體的內部環境,不論是局部或整個生物體。」

「多項癌症研究皆一致指出,無法表達情緒(尤其是和憤怒相關的情緒)是最大的危險因子。」

 

這本書的心得並不容易在有限的文字中闡述完整,因為所有重大的疾病面向幾乎都有深度的描繪,特別是一般民眾極度陌生的漸凍症。

「在漸凍症患者的人生故事中,童年時期情緒被剝奪或喪失狀況總是一再出現。他們具有以下人格特質:不斷自我鞭策、不願承認自己需要幫助、否認身體或情緒上的痛苦。」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神經科醫師曾經發表一篇標題很聳動的論文:「為什麼漸凍症患者人這麼好?」,這是一則針對這種病症患者印象的大數據,最令人無從理解的是善良可能是罹患疾病的因素。

特別針對漸凍症的章篇提出討論,是因為我們都可能在特殊的生命軌跡和性格養成中進入生病的軌道,請留意自我鞭策和不承認需要幫助的假面具。

性格決定了生命品質,這部分不難理解,而性格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多少需要一些證據來驗證,對於漸凍症有感應,因為我的成長背景把我鎖進很容易生病的性格路。

想起事業上跌跤或是曾經自我描述的谷底效應,原來求救也需要事件來燃燒動機,不吝於尋求協助,我因此而掙脫生重病的軌道。

 

只寫出閱讀本書心得的很小一部分,這本書需要不斷複習,我願意把心得回饋給和我持續共修互動的夥伴。

當靈感成熟,我會整理出十本必讀而且最具深度的養生好書,這本《當身體說不的時候》肯定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