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懂何謂場面話,我們也都知道哪一種對話屬於客套話,或許我們更清楚對什麼人要說什麼話。

有一種經驗,你在特定的場合中被提醒有些話不能說,或許也不需要被提醒,我們一直都知道有些事情最好都不要說。

「不能說」出現在特殊的教育體制中,背後也許有政治因素,背後也許是面子考量,在人類世界中,「集體沉默」早已發展成一種常態。

所謂沉默,不是不知道所以沉默,特指知道但是不能說,不能說在特定的環境中甚至形成一種默契。

「權力涉及控制消息的能力,主宰著他人能取得且流通的消息範圍,以各種方式迫使人不看、不聽、不說。」

不能說的外圍果真存在一種控制視聽的力量,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那個力量的存在,或許我們也害怕那個力量,或許我們其實並不在乎。

 

十多年前有機會閱讀《大難時代》,這本書我反覆的閱讀特定章節,「從眾」的論述讓我大開眼界。

在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社會中,不斷有民主制度中的不民主現象,因為訊息可以被操控出來,因為真相可以被掩蓋下來。

閱讀《房間裡的大象》後,心中頓時洶湧澎湃,意識到人世間需要更多願意打破沉默的人,進一步思考要如何在自己的環境中扮演打破沉默的角色。

「沉默的串謀,已經是人們的社會關係中,一種既定的模式。」

「那些『可怕到言語無法形容』的事情,的確往往讓人們說不出口,這也就是為什麼,暴行的周圍經常會壟罩著凝重的沉默。」

值得你我深思的,是我們熟知的真相是否存在不為人知的操作,或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是否正是一件弄假成真的戲碼。

 

「沉默,其實是我們溝通體系的一環,重要的程度與語言不分軒輊。」

「沉默,並不等於沒有行動,因為我們其實在積極的迴避我們保持沉默的事。」

沉默是一種行動,沉默具備龐大的力量,這就是這本書不斷在提醒我們的部分,要繞過房間裡面的大象需要集結集體的默契。

「沉默的串謀,並非圍繞著我們不小心忽略的、大體上難以察覺的事情,相反的,這類串謀其實是以我們刻意迴避、顯而易見的事情為中心。」

作者提到了恐懼與尷尬,兩種情境完全掏出人際關係中的刻意忽視或迴避,因為結果太可怕了,因為結局可能是尷尬到讓當事人無法承受。

結果就讓一件錯誤的事情繼續錯下去,甚至有可能,我們眼睜睜看著一件明明就在傷害人的事情繼續傷害下去。

 

「說話,一個人就可完成,沉默就不同了,它有賴集體合作。」

這樣的議題,我很難不去想到這半世紀以來台灣的國際地位,尤其在進入政治攻防的論戰中,或者是牽涉到兩岸議題的敏感性時,一定有人裝傻了,也一定會有人糊塗了。

這幾年的疫苗爭議再度開啟非常經典的沉默串謀戲碼,民眾的內心其時充滿了疑惑,可是只要想到全世界的格局,只要想到政府曾經努力的為民眾謀求福利。

似乎很本能的,我們都只能選擇沉默,意思是我們都必須很認真的配合社會的集體共識,或者不知道真相才是最安全的措施。

「沉默的旁觀者之所以成了幫凶,是因為當看著人們忽略某件事,會促使一個人否認事情的存在。」

很多人心裡面對疫苗多少懷疑,卻成了鼓吹旁人打疫苗的義勇軍,不論是視而不見或是充耳不聞,行為人本身並不知道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

 

論述的重點必須進入如何打破沉默的串謀,因為「當人們否認某件事情的需求有多強烈,揭露這件事情的欲望也會同樣強烈。」。

試圖以紙包住火的結果,不僅手會被火燙到,可能還會連累身旁的人。

「要打破沉默的串謀,就要讓大象的存在成為輿情的一部分。」或者,「要打破沉默的串謀,必須將屋內的大象拉到前景來。」

進一步,「要打破沉默的串謀,也需要讓大象發出更多聲音。」,是的,「和沉默本身一樣,打破沉默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合作。」。

否則,打破沉默者就會變成集體攻擊的對象,好聽的說法是吹哨者,難聽的標籤是抓耙仔。

「我們怨恨打破沉默者的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挑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圖像、背景結構,破壞我們認知上的平靜。」

 

這本書的精神將延展出很多原本意圖藏匿的聲音,我被強烈的鼓舞,不論是真相或是真理,不論是勇敢說真話或是一時興起而說了真話,重點是行為串連了良知。

你我一值都是沉默世界的一份子,是有個力量把持著我們,是有一種影響我們長大的力量張牙舞爪著。

有時候,長大就在某一刻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