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身心靈軌跡已經發生改變。我不再渴望回家,因為我早已安住在我的家裡。我不再是那個沒人要的小孩,因為我已走在神聖療癒的道路上,亦步亦趨的緩慢前行。」

以上摘錄自《因為身體記得》,只是書中諸多讓我極度感動文字的其中一段。

這本書在2021年到我手上的某一天,我一口氣讀完,因為內容太相應,因為想法太一致,深知這是一本養生的完美教材。

我把這本書放進教材中,在台東的進階之旅中跟學員分享,探討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從此不在進階課程中缺席,這一堂課最後被我定調成「做自己」。

嚴格說,每一位進出醫療院所的人都是離間自己的典型案例,因為生病最根本的問題是不愛自己,因為不認識自己的人根本無從愛自己。

很有可能,只是很用心的閱讀這本書,長期對於養生的本質極度狀況外的人有機會頓悟,因為作者尤虹文的故事正是探索自己的最佳案例。

 

「把身體還給身體,這是療癒的第一步。」這句話完整詮釋了我這十多年的心血,我寫的每一本書都在交代讓身體當家的重要。

在作者憂鬱症發作之前,她和身體之間的關係被她如此的描述:「我和我的身體成為仇恨彼此的敵人,我的所有努力都徒然,因為我忘記身體就是我最親愛的家園。我離家出走好久了,終於,我重新返回身體,在身體裡面學習放鬆、學習安定、學習喜樂。」

斷食給我認識自己身體的機會,在我長大的醫療環境中,在我研修醫學學分的過程中,這個機會從來都不存在。

進一步從身體的視窗看懂疾病的生態,不論是民間大眾或是醫療產業,人類無所不用其極的經營一個遠離自己和遠離身體的大環境。

養生之道就是身體之道,主張吃藥的、主張動刀的、主張切除的、主張永遠好不了的,早已棄身體之道如敝屣。

「和自己的身體在一起,在你在的地方,不再往外求,這就是養生之道。」

 

「每個念頭,都有身體的根據地。」這就是一段你我都看得懂,卻又感覺似懂非懂的一段敘述,因為我們完全不瞭解身體的生物設定。

「『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藥』,其實完全不準。只要身體沒有忘記,你這個坎就永遠過不去,給你一百年時光都沒有用。」

因此重點不在時間的刻痕逐漸淡化,而是在我們和身體之間的和解,也在我們自己和自己之間的相認。

「殊不知我這些年受過的心靈傷口,都在身體留下了印痕。我以為忘記了、復原了、過去了、大腦推開了、表面上若無其事了,其實身體全幫我記著。」

繼續深入這個議題,我相信每一位真心探討身體世界的你都會有所領悟,養生的關鍵都不在大腦懂了多少專業知識,而是身體記錄了多少傷痛還沒有被你釋放掉。

我一直不願意成為公開場合那個大放厥詞的專家,深知我們都很淺,深知我們都很不足,終於有機會釐清自己的角色,那位引導學員回歸身體的教練。

 

「當我們認清『我』跟身體的關係、『我』跟識神的關係之後,我們就知道,身體跟識神是『我』最忠實的兩位朋友,服侍『我』的人生。」

回到我個人的課堂和書上,就從身垢、腦垢和心垢這三者的相對關係,我們都有機會釐清三位一體的本質。

心就是作者所稱的「我」,識神就是幾乎困住所有知識分子的腦垢,也就是我們都熟悉的「知識障」。

「我是識神的主人,不是識神的奴隸。識神聽從於我,我要做那個人的主。」

「元神,才是真正的主人,才是真正的『我』。」

「如果身體是一部交響曲演奏,識神就是指揮,而元神就是在台上看不見的作曲家。」

想想這三者之間錯亂的比例有多高,就可以聯想到現代人尋求健康正解的迫切感,從我打算尋找健康的標準答案,尋尋覓覓也摸索了將近20年。

 

「為什麼我曾經在夢想終於成真,事業逐漸邁向高峰,卻差點想結束生命呢?」

作者深入探討很多位作家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的原因,包括她自己也曾經一度被不是自己的自己試圖終結掉自己的生命。

寫作的人經常把自己的識神寄託在虛擬的人物身上,尤其當他們創造出更多的關鍵人物,他們就更加容易遠離自己的真實存在。

「想死,因為活不下去了。想死,因為沒有調諧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想死,

因為身體找不到心,心找不到身體。」

我發現這一刻感覺自己很好的人,很有可能早已走在距離自己越來越遙遠的路上,因為從不認為尋找自己的重大課題的人真的很多。

「我們養生,是為了人生能有好的長度;我們養神,是為了人生的質量,而人生的最高質量來自於喜悅。」

 

「當你有了喜悅,人生就是禮物;當你沒有了喜悅,人生就是酷刑。你的人生,是享受還是忍受?決定權一直在你的手中。」

你真的不想好好靜下來,很用心的品嘗這本書流暢的敘述?我有些懷疑。

告別憂鬱症的療癒之路,或者只是你和這本書之間的簡短溝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