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書之後,感覺沒有太多疑問,也感覺受用,甚至感覺眼界大開。

唯獨就是還有點距離感,這是我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後感,我深信距離感來自於缺乏實證經驗。

作者李崇建接觸冰山對話的故事很像我接觸斷食的劇本,我從引導思考和實踐的方向撰述,讀者在閱讀我寫的相關書籍後,多半也是一知半解。

其實並非刻意把難度置入在論述中,是「對話」本身就需要實習,即使感覺融會貫通,都必須經由實證的加持。

閱讀薩提爾,赫然發覺我所輔導的對話相對簡單,和身體對話只要願意就學得來,和自己對話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到。

薩提爾對話可以形容成同理心對話的升級版,作者說「薩提爾模式是體驗式的模式」,我個人詮釋成養生的最高境界。

 

我在尚未熟練薩提爾對話之前完成此篇心得,有點挑戰自己信用和承諾的味道,期許未來能將薩提爾對話輕鬆置入生活與工作中。

家庭或職場中的對話經常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冰山對話則以關注對話的對象為主要情境,作者的對話示範中不斷在發掘感受,而且繼續從感受去深入感受。

「冰山隱喻一個人的內在,因此運用冰山探索、覺察、體驗與轉化,需要進入人的內在,才能轉化人的編碼。」

「冰山的探索並非是一門技巧而已,而是逐漸覺知自我,並且內化的過程,也是一種生命態度。」

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是豐富的對話實例,有點類似我在閱讀《非暴力溝通》被作者引導的過程。

作者透過實際案例很有系統的引導讀者進入對話的情境,那種不急不徐的引導式溝通,讀起來很有置身其中的感受。

 

進入「同理:伴侶的相互探索」單元,我幾乎都在和自己的經驗驗證的情境中爬文,有點驚訝書中的夫妻對話案例是我和妻子生活經驗的翻版。

妻子生氣的時候,選擇沉默不與先生對話,一旁的先生問「妳怎麼了?怎麼不說話?妳為什麼又不講話了?」

這幾乎是婚姻生活的常態,選擇一樣不說話是一種方式,也是我一貫的應對方式,理由是給彼此冷靜的空間。

範例中的先生對於太太不說話感到焦慮,這點很有共鳴,而焦慮背後的故事才是值得探索的秘境。

問先生是否小時候見過夫母親吵架,答案不僅見過,而且就是焦慮的根源,因為唯恐媽媽會因此而離家,我個人的背景是唯恐媽媽把氣轉移到我們身上。

當太太理解先生焦慮的背景後,同理心出現了,兩個人的對話模式因此出現轉變的契機。

 

感受背後的感受,情緒背後的情緒,有點類似問題背後的問題,有點類似醫藥解除了疼痛,卻沒根本解決問題。

「我給學員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妳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這裡的重點是培養好奇心,這一章節我很有收穫,這的確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大的考驗,因為熟悉就消弭了好奇心。

「人們對親近的人失去好奇,關係就開始疏遠了,以看不見的方式瓦解。」

「以豐富的眼光看待人事,好奇不是引導答案、意義或一己期待,好奇是打開一道門,看見美好的風景,好奇最終之處是連結人的生命力。」

依循好奇心的軌道可望進入感受的層級,我試著在閱讀中去抓住作者的對話頻率,可以深刻體會出作者具備我所不具備的「好奇素養」。

 

我們都具備好奇心,在我個人的工作領域體會到:人之所以對於病痛的原因不再好奇,是因為不願意承擔責任。

至於我們之所以在人際相處中失去好奇心,是因為試圖解決問題的慣性,某個層次,這是一種連當事人都察覺不到的傲慢。

李崇建老師的冰山心得讓我看到一種很奇特的細膩,對於一位男性輔導老師能夠養成這種耐性,很吸引我繼續深入。

「專注傾聽與好奇,是讓對方敘述的關鍵。當有人願意傾聽了,就有人願意說了。當有人理解如何好奇,溫暖與覺知就進來了。對他人傾聽與好奇,對自己也需要傾聽與好奇。」

閱讀冰山對話所感受到的細膩,我相信來自於從對他人好奇到對自己好奇之間的優勢循環,薩提爾對話不愧是溝通的最高境界。

常說「愛自己才懂得愛別人」,傾聽他人就能傾聽自己也是相同的道理。「傾聽自己就是不要對自己批判、說教、逃避,也不要可憐自己。」

 

本文只是很粗淺的閱讀心得,《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需要充分的實證與揣摩,我的工作內容有很多深入領悟練習的機會,期許自己在溝通的道路上出現精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