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幾位棒球同好在天母忠誠路啤酒屋聚會,那是我任職棒球雜誌擔任總編輯的時代,在酒精的薰陶中,印象中我們聊到欲罷不能。

曾經和妻子的幾位親友在家裡用餐聚會,印象中還享用了我母親從澎湖寄來的螃蟹,天南地北聊到快午夜才不得不結束。

曾經每年冬天都會邀請佳倍利公司的同事到家裡吃火鍋,大家把酒言歡,一晚的聚會可以一掃工作的緊繃壓力。

三年前犒賞新書發表會志工也是沿用在家聚會的模式,由我太太下廚,一行十多人吃得不亦樂乎,也聊得很盡興。

我喜歡聚會,也熱衷揪會,很習慣扮演主揪,也很願意主導有主題的聚會。

閱讀《這樣聚會最成功》,清楚自己可以把聚會辦得更有聲有色,因為清楚自己過往的缺失以及不足之處。

 

複習哈佛大學針對幸福的大規模研究,結論是人際關係,而維繫經營人際關係的途徑就是聚會。

查看一下你身邊最親近的物品,沒錯,就是那支不到半小時就會拿出來滑一兩下的手機,同時也是導致我們聚會頻率降低的物件。

「人們不斷分心是現代生活的一道詛咒,更是現代聚會的一大毒瘤。」

上課滑手機不說,接電話還讓全場都聽得到更是常態,在一場演講中突然手機電話鈴聲響起不僅打斷演說者的靈感,也讓全場的學習者掃興。

「那些永久性存在的限制可能會讓人感到壓迫,但如果只是偶一為之,為了暫時創造出平行世界而執行,大家反而會覺得有趣。」

作者在說什麼?「規則可以為聚會創造出一種實驗精神,而禮儀規範則是這種精神的敵人。」作者強調聚會前就約法三章,即使必須強制關掉手機也是一種讓聚會成功順利的規矩。

 

我個人並不主張參與極度沒營養的聚會,這部分的取捨很主觀,屬於我自己的座右銘,非必要的人際必須適度的割捨。

可是我又喜歡交朋友,如何能預測哪些朋友群裡面沒有值得認識的新朋友?我的解答回歸一種經驗值,那種目的性極度強烈的,或者經過驗證毫無共同話題的。

話題必須回到有價值的聚會,對每一位參與者都有正面回饋的就屬成功的聚會,即使是一對一的面談,即使是三個人針對明確主題的溝通。

我把聚會看成一個養生議題,也願意在未來的時間規劃中努力經營或參與有意義的學習或聚會。

我先在誠品旗艦店買到這本書的原文版,還來不及閱讀,中文版就問世,這是一本極為特殊的作品,很難得有人把聚會研究得如此深入。

工作性質屬於公關的都必須精讀這本書,從養生的角度推薦這本書會有點牽強,可是從人際的角度,它又是那麼的適切。

 

要導讀這本書,我會請所有人翻到第六章「不要在我的聚會展現你最好的一面」,嚴格說,看章節標題並不容易理解作者的意思。

在進入章節內容後,很快就可以發現整本書最容易閱讀也最容易入門的內容,就在「讓會議(或任何聚會)不要那麼糟的15種方法」這個標題出現之後。

「其中一種做法就是要找到並設計出讓大家發表『嫩芽演說』的方式,與之對應的則是大家較為熟知但乏味的『競選演說(也就是『樹樁演說』)』」

「『競選演說』是那種事前準備好、大家用到爛、滔滔不絕的自我推銷內容。」我相信即使你沒機會閱讀這本書,這一刻多少理解我想要表達的重點了。

成功的聚會當然首重主題以及場面的氣氛,把聚會經營成一種生活模式,而非機械式的陳腔濫調。

偏離主題沒問題,重點是要有吸引全場關注的故事,作者在整本書所舉出的案例都很精彩,尤其是令與會者感到意外的「黑暗主題」。

 

「一個故事會成功,通常是在展現脆弱的一刻。」作者所謂的黑暗主題,就是出奇不意的感性時刻,那是聚會的最高潮,有人挖出自己內心深處最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回顧我之所以投入養生教育,有一個關鍵的因素來自願意改變的人,他們都意識到自己的脆弱和不足,我則因感動而寫下對這份工作的誓言。

你會對陌生人說出心裡面的真話嗎?其實成功的聚會可以充分展現這樣的力道,就在你對這樣的情節感到恐慌或不適的此刻,就是你該勇敢練習面對陌生的時候。

「和陌生人相處時,我們有一個短暫的機會可以重新調整個人的某種平衡,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做的:在過去與未來的自己間找到平衡,在曾經的我們和即將成為的自己間找到平衡點。」

在投入養生教育的初期,這一段話可能會讓我思考許久,就在十多年的淬鍊和苦窯中,探索自己終於成為養生教育最後的章節。

在陌生的世界中經營最適切的自在,也為前方那位陌生的身影尋找最自在的適切,少自兩個人的聚會,多至幾十個人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