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週記013》 象與騎象人
成為斷食教練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意外,那真是人生前半段的我完全沒有概念的事情。
曾經有一位朋友回報她斷食失敗的經驗,發生在過程中極度思念食物的某一刻,她對自己暴怒,不解自己為何給自己找麻煩。
身為教練,我當然有責任傾聽她的劇情,非常能夠理解她當時的情緒表現。
事後討論,問題的根源在動機,問題的發生在沒有明確的計畫。
不斷收集失敗個案之餘,讓我更加清楚如何給予動機以及如何輔導學員。
事實證明人的心與智不時就分家,人的感性經常無端得把理性甩開不管。
身為養生教練的角色,我更進一步深入病痛纏身者的內心世界,很完整的聽對方訴說那無從駕馭的非理性表現。
就在怒火即將燒起之前,即使理智非常有正義感的提醒不要躁動,可是那一把火還是被點燃,而且把好不容易培養好的關係燒成灰燼。
知道生氣不好,或許也知道沒有必要生氣,可是就是不知道那一次又一次的隱忍最終連結到癌症的確診。
話題再回到斷食,都知道斷食對自己好,也願意嘗試,可是面對旁人的慫恿,內心深處的美食記憶瞬間出來攪局。
我的工作不僅讓我看懂人性,也看懂人,當然也更看懂自己,刮別人鬍子之前總得先把自己的鬍子刮乾淨。
可是,《象與騎象人》的作者:「頓悟可以改變人生,但大部分的結果都只是鏡花水月,只有幾天或幾星期的熱度。」我們都應該自問的是:人怎麼了?我怎麼了?
「分裂的自我就像一名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一樣,我們總是過於看中騎象人(即有意識的思想)的重要性。」
「進行道德判斷時,騎象人不只是大象的顧問,她會搖身一變成為法庭上雄辯滔滔的律師,拚命想說服大象接受他的觀點。」
我個人把養生看成身心靈合作的修行,懂了,也領悟了,可是執行面就是多所阻撓,除了考驗不停,還有大象和騎象人合作默契的培育。
留意大象的提問是我很拿手的特質,退伍之後錄取亞東醫院的工作,只去了一天,我隨即聽到大象的提問。
「我覺得這工作不適合你做,況且路途遙遠,你最好想清楚這是不是你會做長久的事情?」
我從重症患者領悟到自己和自己之間的關係疏離,說穿了就是大象與騎象人之間各司其職的後果。
一般人無從為自己定義快樂的根本就是騎象人駕馭不了大象,而且大象也從來不理會騎象人的意思。
吳若權寫的《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講的就是分裂的騎象人和大象,我們主題課程所談的「做自己」就是騎象人和大象合作默契充足的狀態。
嚴格說,《象與騎象人》是一本把幸福的定義闡述的最完整的著作,我個人的閱讀心得是值得也必須重複閱讀,書中的每一章節都隨時可以解決我工作上的瓶頸。
沒錯,如果幸福可以透過大象與騎象人的關係來定義,代表幸福指數完全操控在自己手裡,這和我們領悟到健康操控在自己手上是同一個道理。
可是作者卻又提醒我們幸福其實有公式:「幸福持久度=遺傳幸福基準+生活條件+可控因素」。
我對於生活條件和可控因素比較有感,生活條件其中的噪音、通勤、自我掌控感、羞愧都在人生旅途給予我考驗,最重要的人際關係當屬人生旅途隨時都在敲門的考題。
既然大象是那隻不容易駕馭的自動化系統,屬於自制力的控制化系統就顯得格外重要,原來騎象人要能夠輕鬆駕馭大象還是需要時間的演練。
從是否願意謙卑學習和是否願意改掉壞習慣,我有機會一路觀察每個人身上大象與騎象人的對峙。
作者以愉悅感和滿足感成功詮釋了人類身上的幸福軌跡,嚴格說一旦無法釐清,可能就變成不幸福的路程。
舉刺激感官的享受為例。作者提到食物、性愛、聽音樂以及微風輕拂等必須適量獲取的愉悅感,畢竟類似的感官愉悅無法持久。
真正的滿足感都在目標明確的全力投入、發揮所長的過程,而不是達到目標之後的感受,身為文字創作者,我很能理解作者的觀察。
這部分的心得改天從另外一本書的角度來探討,也是一本我個人很有收穫的科普好書《欲望分子多巴胺》。
一本書能結合科學、哲學、心理學、宗教學和人類學,這位作者的深度可想而知,我個人從養生的角度吸收書本的精華,再度回到自己熱愛閱讀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