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分享《為什麼要睡覺》要讀三次才融通,因為真的不容易一次就全懂。

研究睡眠,除了強化自己重視睡眠外,我看到很可怕的趨勢。

說的是下一代的健康和生命品質,一代不如一代不會是你所願,可是事實早已呈現在眼前。

觀察疾病生態,幾乎都是在最危急的時候才喚醒當事人,甚或完全喚不醒。

所謂喚醒,是指覺知到自己的行為偏差,是發覺一切都源自於自己不當的生活作息。

「一個『完美風暴』挟著生理上的變遷、課業上的壓力、過早的上課時間、還有少睡一點不會怎麼樣的誤解,正肆虐著青少年的睡眠。」

 

作者在書本開宗明義第一章「睡眠大蕭條」就明白指出睡眠對於青少年健康的無比重要性,「此間的大腦會經歷重大的重組與成長,而這些重組與成長大都在睡眠中發生。」

赫然回想起我年少時經歷過的課業壓力,也想起兩個兒子就讀國中時期所承受的時間壓力。

我讀中學的年代,父母親長輩都早早就寢了,我們不是不想睡,是還不能睡。

現在的青少年不睡覺的因素複雜得多,作者提出「萬惡的科技、學業的重擔,還有早得嚇人的上課時間」。

「睡眠固然是天生的能力,但生於現代的我們卻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拚命搞壞自己的睡眠,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我們跟睡眠的本能產生了斷點。」

經歷將近30年的網路發展,世界的改變超乎我們能想像,人類睡眠因此而減少的程度更是超乎我們可以理解。

 

「睡眠不足會導致腦部與身體的磨耗,而這些磨耗表現出來,就是我們今日青少年身上看到的種種心理衛生問題。」

我的確從生活面向看到下一代的生存壓力,而壓力的另一個面向是處理壓力的能力,這本書提醒我遺漏的思考面。

「沒睡飽的人會有兩低一高:自尊低、學業成績低、憂鬱程度高。」

寫到此,腦中浮出好多和我熟識而且親近的下一代面孔,我開始懷疑成長在網路世代是他們的優勢。

這個議題可以擴大討論,而且值得專案討論,主題是科技與健康,問題的根源從人類試圖推翻晝夜節律開始討論起。

「固定的起床時間、晨間的太陽、健康的晝間習慣、放鬆的儀式、黑暗的房間,還有科技的宵禁,都是讓規律的就寢時間能產生意義的關鍵。」

 

我所領悟的畫面一直都是一小群人試圖拯救全世界的人,而世界的很多小角落藏匿著隨時都在思考如何改變世界的人,事實證明他們所做的改變多半是摧毀。

簡單的道理橫豎都在上方,自然法則撼動不了,晝夜節律改變不了,生物設定冷落不了。

「家長能做的就是在睡眠與科技使用的習慣上以身作則,然後用身教加道德勸說提高孩子們從善如流的動機。」

把問題的根源不斷的抽絲剝繭,問題可能根本不在孩子身上,家長必須肩負起拯救孩子們甚至是子子孫孫的責任。

「所有知情的父母都絕不會放任青少年酒駕,但他們卻會在不了解嚴重性的狀況下把車鑰匙交給沒睡飽的孩子。」

我總是從失衡、失序、失控的大環境呈現中,細部看到那最不經意的失焦,就像我常分享的,那位硬要宣稱吃不下的幼兒把飯給吃完的母親。

 

讀完整本書,對於我的生活面最大的提醒當然不是睡眠的重要性和時間長度,是作者非常細部描述的睡眠儀式。

「放鬆就是睡眠的序曲,就是讓我們減速的匝道。」「睡眠科學家馬修沃克指出,沒有人會用百公里的時速把車停進車庫。」

聽到睡前儀式或許還不難理解,說到睡醒儀式就得做一些說明:「晨光會告訴你的身體該在晚上的何時重啟褪黑激素的分泌」,意思是「一早做的頭一件事竟能促進15個小時後的睡眠」。

「一早能曬到太陽是重中之重」,因此把賴床的孩子叫起床最有效的方式是放音樂、開電視或是打開窗簾呢?

「心情的放鬆與照明的變案會讓我們下定決心不再動搖,而這樣的心境變能守護住我們的睡眠泡泡。」

 

至於何謂睡眠泡泡,作者的解釋是「為了能一夜好眠,在其前後所必須做好的一切準備。睡眠的序曲、睡前的平靜,還有你這天一早所埋下的身心伏筆,全都被包進了睡眠泡泡的半徑內。」

如果這不是一本每一位學童家長都應該深讀的書,哪一本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