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台視製播超級偶像歌唱比賽,有一位女歌手的聲音非常吸引我。

她是洪佩瑜,當時每天寫部落格的我在自己的園地留下「預約洪佩瑜專輯」一文。

幾年過去了,洪珮瑜應該早從北藝大畢業,可是一直沒有她出唱片的傳出。

十年過去,終於聽到她出片了,歌聲美麗依舊,人則更加成熟穩重。

重點是,她當年為何沒有選擇在歌迷的簇擁期待中推出專輯,以滿足唱片公司的商業定律?

聽到她在受訪影片中簡單的說明,我的解讀則是依照自己的頻率行事。

 

在台灣,我被歸類在持續有作品問世的不暢銷作家,有點口碑,沒有讓出版社90度鞠躬的賺錢力。

常自嘲「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出版社的立場看待我這種作者。

從營業額的角度,「棄之可惜」還是得面臨捨棄,這是精打細算必然的結果。

一直維持創作靈感的我,深入書市的心得推翻了寫書必然連結暢銷的印象,書架上不乏有品質卻不盡然好賣的作品。

一本《小,是我故意的》引起我強烈共鳴,這是一本企業經營的寶典,沒有經營企業宏願的我讀起來全身舒暢。

這就是所謂「快樂做自己」的企業版本,誰說一定要股票上市?誰說一定要賺錢賺到全世界都認識你?

 

「這些創業家之所以表現傑出,是因為他們專注在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上。」

「他們心裡非常清楚,生命必須竭盡所能的追求某些東西,例如有趣的挑戰、友情、憐憫、希望、親密、社群、目標感、成就感等。」

這本書描繪了14個創業家的故事,不是分章節撰述,是依照主題的性質連結這些創業者的心理素質和企業經營特質。

身為閱讀者,我收到「起心動念」的關鍵性,營利和獲利的目的不是創業的首選,而是他們對於即將要從事的工作充滿熱情。

聯想到為了獲利不擇手段的企業文化,想起一路拚上市以及併購其他公司的企圖,也想起為了賺錢而開店做生意的小市民。

 

當世界所提供的訊息都是越大越好,當世界都是透過股價來定義企業的規模,當成功都是由他人來定義的時候,身為企業主,你該如何因應?

回想起我有一段閱讀商周和天下雜誌的過去,某一天自己毅然決然停掉雜誌的訂閱,感覺上面寫的故事都和我無關,也沒有任何值得我學習的內容。

「對傳統的企業而言,成長本身就是目標,但對書中的企業來說,成長只是手段,為員工創造新機會、為公司開創新局面,才是真正的最終目標。」

「成功創業者必須消除自己的心魔」,「所謂的心魔就是做越多越好」。

想起為了做大而不惜犧牲睡眠和健康的企業主,想起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定義成功的,想起民間是如何崇拜富豪的。

想起自己是如何在唯一的一次鉅額投資創業的經驗中跌跤的,那是一次曾經抬頭都看不到天空的超級谷底,想起上蒼如何給我機會重新站起來的。

 

「如果你不為自己堅持,這些力量就會替你做決定,到後來,你連走自己路的機會都沒有。」

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小巨人」,寫的是自我認知很清晰的創業家,從世俗的角度,他們就是完全不貪圖成功的創業家。

如果錢是一切,你的企業就不會擁有這一切,這是我個人經由創業所獲致的心得,從此之後,我看企業會先看其企業文化。

一般企業家的盲點也是一般人的盲點,就是比較,也就是面子,人會在比較中把自己玩掉,企業也是。

「看不見自己的成就」屬於企業家常有的障礙,「老想著別人擁有哪些他所沒有的,他太在乎自己的缺點,反而看不見自己的貢獻。」

「如果你已經知道旅程最後要到達何處,你就不必理會這些支流,繼續保持在航道上。」

 

作者寫道:「你很難再找到比這句話更能貼切的形容小巨人的成長哲學了」,說的就是「目標」和「支流」的取捨。

想起洪珮瑜的故事,也想起我這些年來所堅守的崗位。

如果我們有機會成為「巨人」,必須守住「小巨人」的特質,而且內外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