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幼年的成長環境,長輩生氣了一直是一種牽動情緒的印記。

小時候三代同堂,除了父母親,還有祖父祖母同住,印象中最常生氣的是我母親和我祖母。

閱讀《非暴力溝通》,深知自己成長的環境使用的正是暴力溝通,我必須使用更委婉的字眼,那是毫無妥協的暴力式教育。

以「暴力」形容母親的態度,我深感愧歉,可是當你認真閱讀本書,可以理解幾乎未曾體罰我的母親的教育方式屬於情緒性的投射。

這種負面教材幾乎影響我大半人生,媽媽生氣的表情和苛薄式語言始終帶來恐懼與害怕,因此不讓媽媽生氣便成為我的行動準則。

經常透過文字回顧童年傷痛,可是在閱讀過《非暴力溝通》後,我終於才明確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不會複製上一代的錯。

 

《非暴力溝通》談的當然不限於親子教育,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處都可以涵蓋,作者盧森堡博士思考細膩的程度,在閱讀之餘,佩服之心油然而起。

我的工作有很多溝通的機會,包含核心幹部會議以及和學員的溝通,長期以來,練習同理聆聽和用心傾聽,閱讀本書讓我深感自己的不足。

最常進入溝通程序的是和妻子的溝通,我在閱讀本書的同時進入反思,赫然發現犯了分析並且評論對方的缺失。

應該說,我們雙方經常犯了共同的錯誤,即使都願意同理對方,卻沒太顧及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說到需求,盧森堡博士以他母親的自省提供讀者思考需求的反思,這是親密關係中經常出現的考驗。

把自己內心的需求說出需要很大的勇氣嗎?這部分的不溝通不知道耗損了多少情感的能量?

 

說話是一種藝術,這句話不陌生,也很認同,可是卻也在閱讀完《非暴力溝通》之後,深入說話藝術之奧妙。

說錯話不稀奇,為自己說錯的話語善後也不陌生,也不時為自己犯過的錯誤負起責任,但是本書所強調的重點不是善後,而是規避。

「觀察而不評論」是盧森堡博士構思非暴力溝通的妙招,沒有意外,這就是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糾紛源頭。

因為評論很有可能夾帶了主觀和情緒,很容易引起對方不悅,反而引發更強烈的情緒,這部分超越了深思熟慮,是一種修鍊。

在不置入評論的同時,陳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表達出自己的承擔和誠意,深信溝通不會有不圓滿的結果。

為何作者會被邀請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對峙強烈的溝通,他幾乎完美善用了人類的最高理智和智慧。

 

在上對下的環境待久了,很容易把所有的請求都視為要求,畢竟都是在嚴厲要求的環境中長大。

我個人在成長過程潛移默化複製了要求的模組,在行為的背後有權威和位階,在要求的背後有權力和武力。

表面上為擁有更高權位而努力過,實際上忽視了對等,擱置了同理,而且強化了對立,這一切都在我研讀柯維大師的著作後逐步修正。

「我們的目的是建立以誠實與同理為基礎的關係」,閱讀就是從作者的生命經驗和智慧去反思自己的不足,我在閱讀與思考之間找到成長的階梯,每一本好書都具備提升思考層級的實力。

「同理心:把自己的頭腦放空,全心全意的聆聽。」即便作者的同理心論述歷史悠久,文字的威力就是隨時收到隨時產生力量。

「非暴力的兩大部分:誠實的表達以及以同理心聆聽」,這句話很精準的破解所有人際的紛爭,在我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不時出現醍醐灌頂的喜悅。

 

「沒有意識到要為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感受負責時,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聯想到我在講座中針對災難的陳述:「災難源自於少數人的無法無天以及多數人的百依百順」,這句話的重點在後面不表態的多數人。

最後,在作者引用法國小說家喬治貝爾納諾斯的話中做結論,當我們看到的總是紛爭和對立,聽到的總是吵鬧和控訴,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責任。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摧毀的技術愈來愈有效率,以致終於讓人類從地球上消失,這絕非人性的殘酷所致,當然更不是那些殘忍之舉所引發的憤怒和報復行動……而是因為現代人太過溫馴、缺乏責任感,且卑屈的接受每一個公共命令所致。」

我在領悟和禮讚的喜悅中讀完這本書,感念地球上處處都有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正義力量。

除了感謝文字的神力,再度慶幸自己有機會在生命旅途中擁抱文字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