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均每個月購買5本書,這個數字由誠品的電腦資料統計。

我推廣養生態度,目前自己深讀的書籍幾乎都是攸關生命定義的書,打從我領悟生命態度和健康態度不可分割開始。

這麼多叢書中,最能清楚定義我人生觀的就是《第二座山》,最激勵我繼續為生命志向努力不懈的也是《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不會是一位年輕人的藍圖,它必定是走過大半人生之後的生命體悟。

你可能正走在第二座山的山間小道中,赫然發現有這座山的存在,也可能自己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找到第二座山的位置。

作者說到「兩座山沒有必然的先後」,但是在我個人的生命觀瞻中,不曾用心經歷第一座山,不會出現第二座山。

 

「你的終極訴求是什麼?你自己,還是個人以外的事物?」

「若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獲取,那麼第二座山在於貢獻。」

「在第一座山的你是個有企圖心、有策略、獨來獨往的人,在第二座山時,你注重人際關係、願意與人親近,而且不屈不撓。」

從小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求我們努力經營第一座山,為自己的生命格局做出定義,唯獨我在進入第二座山之後才領悟到自己的生命價值。

閱讀本書的過程,我不斷自問是否真有實力繼續深耕第二座山,問題源自於我個人並沒有完整的財力可以捨棄第一座山的元素。

不知道是否是老天爺有聲音回應了我,或是我自己透過信念作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賦予我披荊斬棘的勇氣。

 

「當世俗成就不再令人滿足時,要如何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

「我沒有選擇這份工作,是它選擇了我。」這句話是作者引用別人的話,這是一本引用非常多別人話語的書,作者甚至謙虛地描述自己只是傳遞訊息的中間人。

「做出奉獻自己的決定其實沒有牽涉太多道德反省,也沒有太多內心交戰,或是計算利弊得失。」

不想成為他人價值觀的附庸是我最初的動念,對於價值觀的明確定義則源自我和母親的生命觀點出現歧見,必須承認自己很不孝,因為我把母親那一套價值體系完全敲碎。

至於第二座山的定調,有太多故事可以講述,重點從自己對於身體之道的體悟開始,「責無旁貸」和「義無反顧」成為不時跑出來自我勉勵的成語。

有一段重要的心路歷程,一種說法是頻率,一種說法是差異,我所經歷的不歡喜或不同頻都是位於不同的山所看到的不同視野。

 

「幸福是人生第一座山恰如其分的目標,擁有幸福是很棒的事。但人生只有一次,何不在此生追逐更大的目標:享受幸福,然後超越幸福,追求喜樂。」

「幸福是你追求的目標,喜樂像是一陣風出其不意的捲起,然後將你包圍。」

「喜樂的生活就是活在驚奇、感恩和希望之中。來到第二座山的人已經獲得轉化,他們做出堅定的承諾,源源不絕的愛在他們心中形成一股穩健的力量。」

在此呼應作者針對幸福(happiness)和喜樂(joy)的定義,既然是翻譯名稱,我覺得有修正的空間,相信深入靈性修行的人都會同意作者的意境應該是所謂的「法喜」。

長期雲遊在身體的世界中,我很慶幸能夠深刻體悟「病由心起」,而且疾病世界最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就在心與靈的範疇。

我個人從自己的第二座山體會到「對價」和「對立」的殺傷力,就是在割捨對價思維後方能清晰看到人類生病的根源。

 

「凱西和大衛的家」是整本書所分享的故事中最啟發我也最令我感動的,在幾次閱讀這章節的過程,我好些時候幻想自己就是大衛,我老婆就是凱西。

目前單身的我如果未來生命中出現一位心靈伴侶,那麼這位女士一定是我心目中的凱西。

「全都是我們的孩子(All Our Kids, AOK)」正是凱西和大衛所成立的非營利組織,這是一個向所有的孩子伸出援手的大家庭。

「幸福本質上是一種全心全意、單一方向、毫無保留或遺憾的向某個目標前進的狀態。」

「在實務上,我們透過作出承諾來獲得幸福--對於我們真正關心的事物做出最大的承諾,然後全心全意的實現這些承諾。」

閱讀《第二座山》只要挑出幾個重要章節,只看到書名我就挑選這本書,翻開作者的序文也對這本書出現濃烈興趣,畢竟作者的前一本著作《品格(後來改版成「成為更好的你」》也是我很推崇的作品。

作者期許身處第二座山的人對生命中四大領域做出承諾:志業、配偶與家人、人生觀或信仰、社群,這可是生命中的「無限賽局」,下台一鞠躬之前,務必訓練好接棒者。

 

最後,分享曾經在進階課引用《第二座山》的兩段話:

「一個人如果有價值,就永遠不會失業。」

「職業是謀生的方法,但工作是一條獨特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你被人需要,同時履行人生賦予你的責任。」

期許此刻的你腳下,就是你的第二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