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7》 建立尊重身體的身教和環境
在除垢營群組聊起建立持續力文化,元元的回覆中有這一段文字:「在營隊確實很幸福,但走出營隊後,鋪天蓋地的是:吃~的文化、比較文化、物質掛帥文化、“神”醫文化……」,寫得真好,可是這段腦力激盪怎麼沒有人跟進呢?
先不談持續力文化,我們談斷食文化,多數人的反應必然是「在哪呀?」,是的,斷食形成不了文化,因為大環境覆蓋了認同斷食的聲音。
回顧當年自己的斷食初體驗,不能也不應放棄這麼重要的養生體悟,在有資格扮演教練之前,內心所發出的聲音是必須珍惜這份生命的禮物。
快要二十年的教學生涯,聽過我課程的早已超過千位,留不下來的主要因素是淺學,沒有深究,未能確實深入身體之道的體悟,殊是可惜。
過年期間,德明跟我拜年,那是看起來很平常的拜年祝福:「祝我們—蛇麽都好,蛇麽都順!」,讓我感動的是「我們」這兩個字。
深究身體之道本來就不易,願意珍惜更是不容易,「我們」的集結不是來自找到一種方法,而是找到一直都在身上的秘徑。
來自美國的Josh希望未來能在北美集結類似的群體,我沒有澆他冷水,單純分享我的初淺心得,我告訴他有兩種氣氛必須經營出來,一是榮譽感,另一是歸屬感。
光是斷食連結不到榮譽感,必須先從和身體對話中引出自信,看到自己皮膚發亮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與眾不同。
看元元那一段文字,連歸屬感也是高難度,連續吃幾天大餐後,感覺距離斷食就更加遙遠,幾個月脫離學習的環境,一天沒吃就感覺要你的命。
這就是情境,通俗的說法是環境,把自己安置在自律的環境中,你就會遠離生病的輸送帶,讓自己融入積極養生的環境中,你的身體會感謝你的疼惜。
斷食不可能成為主流,自律養生有機會把斷食經營成顯學,斷食養生的領空需要先有樑柱,我們就是樑柱的建材。
只要有機會,我不斷分享傳承的重要,像我們這樣因為深化斷食而集結在一起的團體幾乎不存在了,這麼重大的領悟如何能就這樣被大環境一筆勾銷呢?
如果你早已體會必須讓身體主導養生權,斷食就是必須熟練的技能,未能養成習慣或者遠離了環境,必須自問何以如此。
如果自己不熟練,如何跟人分享?如果你自己不做,別人要如何相信你?
營隊就是環境,熟練斷食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是環境,對遠離病痛充滿自信的人聚在一起是一種正能量。
早期我從台灣的營隊進軍中國大陸輔導學員,體會到異地帶領團隊有其困難度,在自己的土地紮根是很明確的方向。
我也清楚光靠我一個人能力很微弱,必須要有團隊,這些年的確出現不少有能力的幹部,最終都敗在私心和對價思考。
我自己沒有中飽私囊的意圖,必須有抱持相同價值觀的一群人,深知頻率相同的一群人沒有出現,最終又將是功敗垂成。
組織一個學習型團體長期在我的思考中盤旋,不對價也沒有私心,又要有不斷學習的態度,集結共振的頻率是明確的目標。
我們在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容易學習斷食的環境,這個環境的雛形已經出現,只是彼此間的化學鍵還需要強化。
大家不夠珍惜嗎?少了責任感嗎?要把身體之道的大旗插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真有那麼困難嗎?
舉辦了四梯次的三週斷食,願意做三週斷食的人卻脫離環境,做過三週斷食的人對於這麼稀有的組合沒有歸屬感,原因何在?
從年紀半百開始為身體之道撰述和講述,問自己還能在講台上維持現在的活力多久,十年?二十年?
環境才是推廣斷食的身教,這件事不是你會不會的問題,也不是你有沒有做過的問題,是這個環境能否長存的問題,是大家是否願意扛起責任的問題。
(當你意志堅定,出現的阻撓都將成為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