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我停下來思考,思考作者的意境,有時候跑出自己的連結,或許是心得,或許是一篇文章的構想。

走路時,我不會停下腳步,腦袋也沒停下它的步伐,創意的強度出現高峰,從未出現過的貫通反應無邊無際的突觸連結。

演講時,不會停止專注,主題的脈絡很有系統的對接,身上的所有感官都收不到訊號,進入一種奇特的神馳之境。

身體是分工的,身體也是合作的,身體是不停在運作的,身體的所有運作都必須被尊重的,身體的暢通、延展和延續性是必須被重視的。

土壤孕育生命,它的節奏必須被妥善照顧,它即使躺在那裡,似乎一動也不動,可是它有動也有靜,它有豐盛也有休憩。

走路的動和大腦思維的動分別獨立運作,唯獨走路的動提供給大腦專精的動,連結到我靜下來思考創作的動,「動人心魄」說的不是這件事,字面上卻提示了這件動靜皆宜的事。

 

人最大的自我衝突是做家裡面那個自己,或是在外人面前的那個自己,到底哪個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有沒有本事只做一個自己?

我從開車體會到專注的層級,或者說專注的百分比,那是我在開車的場景,旁邊的人在說話,我認真聽他說的內容,可是我的眼神專注在前方。

開車的專注不能打折扣,當車程拉長,旁邊和後座的人都睡著了,他們不一定比開車的人疲累,可是他們不需要聚精會神的專注。

閱讀也需要專注,寫作也需要專注,可是閱讀的時候會睡著,寫作的時候會恍神,開車時不容許失神,也不允許自己昏沉。

這就是因地制宜,某個面相是因時制宜,和人際場合中的因人設事異曲同工,選擇性或彈性都是一種適應,某個面相這是修養,某個面相則是單純的選擇。

你一定看過那種哲學式的問題,就是只能救你太太和救你媽媽其中一人時,你會怎麼選擇?如果你曾經試圖回答這種問題,一定閃過兩個都救然後犧牲自己那個不存在的選項。

 

我從自己過去的一段文字來探索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題目是100%堅守原則容易?還是98%堅守原則容易?

「從容,是最完美的速度。謙卑,是最理想的態度。寬恕,是最高雅的氣度。

生命每天都有這三個考題,我們不一定會知道自己有沒有過關。可能過了一題,被當掉兩題。可能今天都過關,明天都死當。」

聽過我說內心話的人都知道,我最容易卡關的是親子關係,不要說98%,我連30%都不及,可是給意見的人口徑一致,必須確實做到100%。

就是100%的不妥協,就是100%的不心軟,這件事的說和做沒有商量的餘地。

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要像一堵牆,不能像一扇門。」

能用政治家的風骨教育孩子,孩子肯定出類拔萃,我在這一題被死當,沒有爭議。

 

我以100% 和98%回應自律養生的工作面向,那是來自身旁一群理智的同伴所給的諫言,那是最早提醒我做好100%原則的聲音。

學員像孩子,是應該有教無類或是因材施教,熟悉我工作內容的應該清楚這兩者的配置,有些事項得堅守原則,有些對象必須要個案處理。

同時教育正常的孩子和自閉症的孩子,父母親給的愛都一致,可是陪同的時間和方式都不一樣。

自律養生的學員都是成年人,每個人都攜帶著很難撼動的習性和觀念,我們維持一種雙向學習的教育體制,組織輔導學員,學員也讓組織成長。

100% 和98% 的討論回到最關鍵的個人修養,我個人所關注的是那2%的姑息養奸,就是對自己退讓,就是讓自己方便,就是為自己的原則開了後門。

從養生到養心,從和身體對話到和自己對話,2%的方便最終一律成為20%的方便,最方便同時也是最不方便的,是100%潰堤的沒有原則。

 

(堅守100%的時間原則比堅守98%的時間原則還要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