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70》 理所當然
坐在我面前的女士很積極的想學斷食,給我一種恨不得明天就是斷食營的感覺,身為教練的我,沒有立場懷疑對方的動機不純正。
她很順利報名進入營隊,也順利完成人生第一次的七天斷食,必須說,是否紮實完成,我選擇相信對方的回報。
針對需要力行斷食淨化的初學者,我們給予持續每個月執行的忠告,不忘強調平日的日常斷食是重點。
隔月的營隊報名截止,名單上沒有看到她的名字,早已安排好的行程和營隊時間衝突是合理解釋,我心中期待隔月可以看到她出現。
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月、半年,我的記憶庫中逐漸抹去她的存在,偶而在群組看到她的名字,想不起來她的長相。
回想起她當時的急迫,再想起她很當真的誠意,只有一個解釋,她曾經有解決特定數值的壓力,只是一次的嘗試,警報就解除。或者,她記住了辛苦,模糊了目標。
坐在斷食營現場聽課的她,屬於不確定斷食可以帶來什麼好處的初學者,那種眼神我很熟悉,
她屬於那種認真學習的求知型學員,記下來課堂中的所有重點,她沒遺漏掉我們建議的持續力,還有回家後和身體相處的每一個細節。
隔月的名單上有她,她知道必須持續交給身體最大的誠意,她也清楚不能給自己任何放鬆懈怠的空間。
在重要事項逐一釐清後,行事曆不再是過往的行事曆,我個人對於成熟的解讀,就是把安排急迫事情的行事曆轉成安排重要事情的行事曆。
營隊的重要一份子不完全是工作人員,念頭一轉,很多學員把自己安置在營隊中,成為營隊重要的一份子。
有些人的理所當然是動機翻轉之後的理所當然,有些人的理所當然是固守安全感的理所當然,人生處處要選擇,後果自己承擔即是。
如果你聽過勵志故事,或者看過勵志電影,對於「世界因我而改變」不會有所質疑,重點不在改變世界,在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就改變世界,這就是勵志故事的基本架構,因為一個人改變的故事可以激勵一群人,進而改變更多人。
年輕的楊斯棓醫師寫了兩本暢銷書,他的第二本書《要有一個人》說的就是生命無限可能的故事,也是捨我其誰的故事。
「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我們都有機會如此和自己對話,人生的階梯都已經為我們準備好,只需要走出去,然後持續進步。
楊斯棓寫了很多人的故事,最吸引我的是他自己的故事,這種人格特質不斷在我跟前出現,就是以終為始的人,就是全力以赴的人。
我的工作在記錄平凡,我的角色同步觀察不平凡,平凡與不平凡之間只是一個念頭的轉換,只是提出突破自己的勇氣。
斷食計畫就是突破健康瓶頸的過濾器,過濾掉你的膽怯,過濾掉你身上的毒素,身心靈整合出「我要」的結論,有些人的大腦無條件配合,有些人則裝沒聽到。
每個月一梯次的斷食營是否是重要的選項,每個人各自解讀,不容易達成共識的地方是這到底是主辦單位的行事曆,還是你的行事曆?
再度想起那個大魚問小魚的問題:「水都還好嗎?」,兩隻小魚接著互問彼此:「水是什麼呀?」,這就是理所當然,看不到身處何種環境的理所當然。
認清水的存在,看到世界的視野就不再一樣,換個角度認清身體的角色,看到健康的目標圖像就不再一樣。
斷食營接近了,安排行程和自我糾結很久的陸續報名,有人報名後就不再糾結,有人報了名繼續糾結,經驗是活動當天還會有變數。
臨時變卦給營隊製造困擾的個案持續都在發生,自己的不安和別人的不方便之間沒有妥協的空間,我很熟悉這種只有自己一個人,卻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有承擔的那種困境。
每年的兩梯次三週斷食,我們募集「捨我其誰」加上「以終為始」的一群人,就把所有干擾進程的行程都排除,要一個人來成就一群人。
時間到了就開始,三週到了就圓滿,你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就讓身體來告訴你他(她)的想法。
要,理所當然,不要,理所當然,結果如何,理所當然。
(在空中飛以及在水上行走都不是奇蹟,在地球上行走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