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開始嘗試斷食的學員被親友警告,對方指出這樣做會蛋白質不足的顧慮,甚至會有營養不足的風險。

這種現象有多種面向可以破解,最嚴重的是人們習慣把聽到的當成知識,把自己不明究理的到處傳播。

接著是營養學教育的知識面誤解,人們因此把身體當成可以無限量存放寶藏的聚寶盆。

身體的真相並非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就在強調補給觀念之餘,人們不清楚吃的同時身體的消耗,人們不清楚我們所吃的食物造成身體耗損的程度。

這是很典型的顧此失彼,我們都只顧身體缺乏的,不理會身體所承受的,值得我們認真思考面對的,是缺乏造成病痛?還是承受造成病痛?

如果是缺乏,缺乏什麼?如果是承受,承受了什麼?

 

面對還沒有賺錢能力的孩子,父母親給零用錢,針對零用錢的用途,父母親的想法很可能和孩子不同。

針對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我們願意補充,而且很積極的給予身體,可是身體收到營養素之後的營養去向和我們的認知有落差。

身體一直在組裝營養,身體也一直在輸送營養,可以想像的到,身體也不停的在分配營養。

舉蛋白質的例子,我們補充蛋白質食物,執行分配、輸送、組裝蛋白質的是身體,每一種營養素都必須打掉重鍊,最起碼也要經過輸送和分配的程序。

分配、輸送和組裝需要能量,這部分被所有強調營樣給予的人所嚴重忽視,由於人們不清楚身體處理食物的耗損,來自於對於能量分配失衡的關鍵是消化工程無從感受。

很多人第一時間從認知拒絕斷食,因為不願意,所以不學習,因此阻斷了和身體深度對話的機會,更明確的說法是拒絕了健康最關鍵的開門。

 

每天都吃三餐的人要如何調整至每日一餐,而且可以定期進行長時期的斷食,就從體諒而且感受身體的負擔做起,就是和身體將心比心的練習。

有很多切入點可以提供思考領悟,為何人們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在腰圍和肚皮出現變化,為何人們到了一定的歲數都會出現臉上的斑塊和暗沉。

在醫院所看到的每一個案例都是結果,處理結果沒有意義,人們必須認真思考原因,最難掀開的答案就是只顧著補充而忽視耗損的社會面。

如果你是這樣思考的,如果你正是長期只關注營養補充而完全不清楚身體的耗損的當事人,建議你暫時忘掉口腹之慾,也暫時不再思考身體的不足。

人體是進化的極品,這是深入身體世界之後才可能出現的領悟,也是深化斷食之後親自驗證身體潛能的覺悟,嚴格說,熟練斷食的生活所獲得的除了腸道的重建外,就是重生。

從和身體充分合作的視窗反觀民間的健康認知,發現補充營養的多半也吃藥,發現補充益生菌的多半還是每日三餐。

 

聽一個人怎麼說,不如看他怎麼做,或者直接看他的呈現,看到醫生或營養師的啤酒肚和臉上的斑塊,你可以選擇忽視他們的言論。

早期在書上曾經如此撰述,當你走進門診間,映入眼簾的如果是一位肥胖的醫生,你可以當場決定離開門診。

醫生除了指示你要吃藥外,多少提醒特殊的營養需求,目前已經有醫生同步要求病患補充益生菌,可是願意親自體驗斷食的醫生寥寥無幾。

堅持每日吃三餐的人也許不曾有機會思考這種習慣的後遺症,身體因此而存在的大量廢物囤積也無從關注,飽足感和耗損接著延續到生命的終結也沒有機會串聯。

民間的養生知識貧瘠源自於窮困度日的早年,或者是營養主義的長期灌輸,在戰後嬰兒潮逐漸凋零的此時,我們該面對的後者,是營養主義橫行的後患。

這的問題之所以難以克服或駕馭,專業的傲慢是值得正視的現象,不認錯的人性永遠是我們的生命課題。

 

(世界最主要的問題是大自然的運作方式和人們的思考模式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