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在你的生活用語中用在哪種行程?一般來說就是旅遊,是有特定目標的特殊行程,即使是國內旅遊行程。

因為有目標,所以有旅遊計畫,所以有行程。

當你決定修正每日三餐的習慣,進入每日一餐或是每星期有一至兩天斷食,你必須知道這樣做的目標何在。

你只是覺得少吃一點身體很舒服,就好比開著車出去漫無目的兜風,沒有特定目標,無法形成一套計畫,無法讓身體收到你所創造的韻律。

養生是和身體合作,不是和醫生合作,這就是養生計畫綱領的重要性,讓身體抓到你的誠意,你必須透過態度讓身體感動。

多數人把養生計畫委託給醫生和藥物,或者是營養師和營養品,少了自己獨立承擔的養成,少了和身體合作的體悟。

 

旅行有目的地,可能是台東,可能是東京,可能是台北,可能是北京。

人生也有目的地,在生命旅途終了之前,我們都希望身體沒有病痛,可以走路,可以暢快的呼吸。

健康沒有條件說,沒有和任何病痛妥協的空間,沒有對任何身體障礙讓步的空間,目標沒有但書,也就是旅行的目的地不可能不明確。

健康的圖像不可以模糊,健康的定義不應該含糊,不需要看護必須是一種健康目標的描繪,不為子女增添負擔必須是一種健康目標的定義。

目標明確之後,接下來需要執行方案,類似旅行的行程規劃,在旅程的歸途,所有行程都已經走完,在享受無病痛的同時,該做的事情要做完。

交由身體來定義健康的目標,身體說平衡,而且是持續的平衡,而平衡的主導權是身體的平衡中樞,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負起全責。

 

因為健康沒有條件說,因此過程也不會有妥協論,意思是不能由怠惰掌握方向盤,也不應由墮落握有主導權,這條道路完全沒有懶惰介入的空間。

每日三餐的人經過幾十年不尊重身體的生活,失衡必然,失控也是身體的必然景觀,因為廢物大量囤積,因為身體自主窒礙難行。

目標明確的人將目標和計劃鎖定之後,隨即按計畫啟程,看不到目標的人舉棋不定,即使做了計畫,也只是紙上作業。

斷食成為生活中的日常之所以重要,是為了讓身體有時間去經營空間,是為了讓身體可以順利去經營平衡。

每週斷食兩天得以為防堵囤積做到萬全,例行性的長斷食計畫可以讓歷年來的恐怖堆積得以逐步的清運,週休二日最可貴之處是確保胰島素阻抗徹底的遠離。

每日吃三餐是奢,有計畫減少餐數是儉,時間到了就要吃是奢,時間到了就不吃是儉,由奢入儉難,克服困難是邁向健康目標的態度。

 

一般人認知中對於時間嚴重誤解,認為時間還很多的人最容易被怠惰征服,也最容易讓懶惰成為最理直氣壯的藉口。

無關年紀大小,時間都不在你我的掌控中,只要目標明確,啟程就是即時的事,不是明天的事,更不是以後的事。

只要斷食不是生活中的日常,你就在為身體製造囤積,你就在歲月的催促中醞釀老化和退化,人就會越老越呈現凋零狀,越老越遠離健康的目標。

這條路不需要再驗證,也不需要再做什麼人體實驗,可是不做的人不能體會個中奧妙,拒絕深化斷食的人無從理解逆齡和逆轉疾病是同樣一條路。

人世間有兩種人,一種人確定,另一種人不確定;一種人願意,另一種人不願意;一種人有急迫感,另一種人沒有。

養生路有兩種人,一種人由頭腦作主,另一種人由身體作主,頭腦作主的人習慣豐奢,身體作主的人迎接勤儉。

 

(不舒服是轉型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