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情境,吃是喜樂,吃是美好,吃是幸福,吃是健康,可是,學習不吃卻是遠離病痛的必修學分。

有機會練習不吃是人生最幸運的際遇,生命旅途中遇見不吃的環境是莫大的福報。

環境都只有吃,沒有不吃,生活中都鼓勵吃,沒有人奉勸你不吃。

人們都想盡辦法吃,找盡藉口吃,創造出各種可以大吃特吃的機會。

婚喪喜慶吃,新居落成吃,畢業謝師吃,同事離職吃,同學聚會吃,業績達標吃,年度尾牙吃,年後春酒吃,外出旅遊最重要的不是玩,是吃。

如果病和吃沒有關係,你相信嗎?

 

身體胖了、腫了、肥了,不斷暗示自己吃少一點,每個人都具備判斷吃和肥胖關係的智慧,只可惜多數人限制自己停留在吃和胖的線性關係。

吃和胖肯定有關,唯獨這是一種堆積概念,類似你把衣物放進行李箱的存放印象。

身體的確設計了儲存糧食的特定空間,把我們所吃進去的食物以能量需求的原則儲存起來。

儲存必要,可是丟棄廢物則是首要,身體的價值觀很明確,吃的環境終究把我們帶到遠離自己身體的狀態。

平衡是自然法則,食物的進與出之間要取得平衡,脂肪糧倉的進與出之間也要取得平衡。

處理失衡的首要動作是停損,不是擴大倉儲,更不是把倉儲直接搗毀,頭腦試圖駕馭身體的結果,欲罷不能。

 

我在「給我方法,其餘免談」的要求中進行觀念教育,所面對的是不再思考的民眾,所輔導的是一條線思考的學員。

人在進化,應該是越來越聰明,思辨越來越清晰,結果是越來越不會思考,越來越缺乏感受。

醫療科技的發展理應教育民眾更加理解養生的精髓,事實不然,民眾只懂養醫生,不懂養生。

吃藥和療癒連成一條線是錯誤養生教育的第一步,前有製藥邏輯的謬誤,後有製藥產業的貪婪,醫療失控,民眾的身體失衡。

最離譜的是醫療發展出透過外力修正身體內在平衡的手段,從雷射除斑到拉皮,從削骨到抽脂,花錢買美麗也是一種線性思考的產物。

很多女性每天在體脂機上生活,走下體脂機繼續吃三餐,測體脂是固定的,三餐也是固定的,線性思考無法破解失衡的關鍵。

 

最終所有人都透過媒體教育得到一致的結論,就是少吃和多運動。

有人選擇少吃,有人選擇運動,有人選擇兩者,結果選擇一項的沒效果,選擇兩項的也一樣沒效果。

更多人在沒效果的結局中繼續選擇沒效果的方式,因為實在想不通除了這兩者之外,還有什麼解方。

大家都聽過換腦袋,可是想破頭,腦袋裡面依然只有吃與胖的線性關係。

身體的設定早已超越線性思考,進入協同的加乘概念,能量的汲取如是,大腦與腸道的平衡如是,連內分泌與脂肪組織的合作也超越了那一條線的思維。

不是少吃或吃少,不是多動或少動,關鍵在我們從未搞懂腸道細菌的角色,關鍵在我們從未認識身體使用能量的全方位設計。

 

關鍵在懦弱,關鍵也在膽怯,關鍵在缺乏改變的勇氣,關鍵在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害怕」,「我不行」,「我慢慢來」,高明的人類變得不怎麼高明,號稱最高智慧的物種變得不怎麼有智慧。

從身體的立場,當不打擾身體成為每天的日常,這種習慣開啟身體的智慧,也點亮頭腦的靈光。

原來,決定胖瘦的關卡除了腸道菌相之外,還有身體使用能量的方式和靈活度,來自生活中不吃的日常,也來自斷食習慣的養成。

應該,不去考慮胖瘦,只要好好經營平衡,吃與不吃要取得平衡,進與出要取得平衡,身體使用葡萄糖或脂肪也要取得平衡。

白天和夜間的作息也要取得平衡,交感和副交感要平衡,血清素和退黑激素的交替也要取得平衡。

 

從結論往前推,先有不吃的日常,才有健康的身心。

至於如何建立不吃的日常,一堂自律養生初階,兩堂自律養生初階,三堂自律養生初階,熟練自律養生初階的脈絡,不吃將會是你的生活日常,健康將是你的養生信念。

 

(不要一樣,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