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疾病和健康的領悟都從學員的提問而來,在我面前的每一種眼神都透露了各種生病的路徑。

把因果業力之說連結每一個劇情,都在描寫著命定和脫離命定之間的選擇和決定。

仔細想想,這是身為人的基本考題,是承接或是創新,是接受安排或是開創突破。

想起「命好不如習慣好」這句話,領悟其中很深的意涵,當我們都還身陷「有錢真好」的思路中,總是無法理解沒錢訴說了過去,同時也描繪了變化多端的未來。

我曾經是同學朋友眼中那位出生好的人,可是傳統價值引領我看到出生比我更好的人,可是重點都不是這些,是我的視窗,是為何陷入比較和稱羨。

會有一天,你發現有屬於自己的天空,別人的成就和命運跟你完全沒有關係,因為你有你的身體,你有你的天賦,你有你自己必須經歷的山谷和山峰。

 

有一種畫面我從小看到大,我問自己,為何老天爺為我安排這些場景,一直看到醫生和病人的對話。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學生問你的問題經常把你考倒,你會警告學生不要再問了,還是提醒自己要再精進?

早年在醫學院擔任助教時,被同學問到覺知進修的必要,撰寫健康書後回到講台,我更加誠惶誠恐的面對每一個提問。

回到醫生的診間,我看到的是雞同鴨講,醫病之間所探討的問題都遠離問題的核心,他們做的事情一直在浪費人間資源。

談論的內容和療癒無關,開立的藥物和病因無關,從掛號到門診排隊,不論你是花了半天或一整天,這種念頭和需求持續下去,將無從經營璀璨的未來。

好不了的病越來越多,重複看門診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我們都有責任釐清這種社會資源的浪費,這樣的人性遊戲早已玩得過火。

 

接著,是離開診間的每一位病患,或者是病患的家屬,或者是被這樣的環境所養護的每一個人,內心多出無窮盡的惶恐不安和擔心害怕。

這時候,你回想到「病由心起」這四個字,赫然了悟為何醫院永遠不嫌多、病床永遠不夠用的道理。

「我有家族性心臟病」或「我有遺傳性糖尿病」的說法早已不稀奇,還沒生病就先認定自己會生病的人還真不少,社會上少有先進站出來糾正這種偏見。

如果這裡面有考題,這些人在第一關就被死當,因為還沒進考場就先認定自己考不上,很多人索性直接放棄走進考場的機會。

類似的考題進入更多人的頭腦思辨中,不清楚這是人間考場的結果,就在不斷接收恐嚇性言論之後,暗示自己一輩子會是生病的人。

 

「我胃腸不好」,「我體質虛寒」,「我對於生食過敏」,醫學教育進步到民眾嘴裡盡是類似的負面言論,生病的人看到的都是生病的樣貌,人們待在一個大家都等候生病的世界。

如果山谷是命定,山峰就是改變之後的標的,可是你得願意離開山谷,走出那關鍵的第一步。

如果你問我為何如此正向,或許三言兩語解釋不清楚,我在「生物設定」和「身體無所不能」之間,發現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看到每個人前方都存在的養生之道。

另外一個角度詮釋,就是從自律到自信到自由的階段性進階,必須說,人生固然辛苦,可是機會無所不在。

我們無法離群居住,環境既然如此惡劣,更加需要有人陪同,每個人都必須在孤獨與團結之間找到最佳的位置。

我必須在文章的最後為「命好」做出定義,你可以在「有錢買最貴的藥」和「健康無病痛」之間,挑選出自己最明確的答案,某個角度,就是承襲與變革之間的抉擇。當然,你的選擇需要搭配行動的章程。

 

(期許你的選擇回應你的希望,而非你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