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人生說抱歉,你要和自己有約定。」這是某一本書封面的小標題,書裡面有一句話這樣寫的:「故事是自己長出來的,你寫好開頭就行了。」

有一件事可以確定,就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可是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人主觀認定自己極度平凡,沒有什麼可以記錄或是記載的。

我們之所以會感覺自己平庸,是因為理想距離現實太過遙遠,或是自己早已放棄夢想,非常有可能連自己都不確定生命的真相。

我有機會和追逐健康的真心對話,坐在我對面的每個人都帶著夢想前來,他們希望改變,他們期待更健康的人生,他們甚至期盼不要拖累上一代和下一代。

身為諮詢者,我可以清楚從對方願意付出的代價看到他的決心尺度,在陳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中,他所保留的劇情多少呼應他依然欠缺的決心。

「我們都是自己人生故事不可靠的敘述者」,來自《也許你該找人談談》作者的演講台詞,這位心理諮商師很擅長辨識故事的版本,是保留的版本,或是真誠流露的版本。

 

很期待有那麼一天,《我斷食,我驕傲》可以成為一本感人的故事集,因為斷食本身就是一則令人感動的故事。

我經常以溝通動機形容辦講座的目的,諮詢的目的就是勾引出最強大的決心,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在挑戰自己,每一則斷食故事都必須具備啟發動機的力道。

如果你是經過斷食洗禮的受惠者,應該要很期待有一天國人都在傳誦我們所撰述的斷食故事,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斷食故事的撰述者。

斷食如果是延長生命的紀錄,那麼每吃一餐就是縮短生命的紀錄,我說如果是期待能夠吸引沒有斷食意願或經驗者的注意,事實上,斷食不僅是個人的健康實證,更是延壽的日記。

早期曾經揪團做三週斷食,當時以幫地球減碳同時幫地球減重為訴求,記得一次活動就可以為地球燒掉上百公斤的垃圾,

可是減碳或減重都只是一種表象,斷食令人感動的可以超越體重機上面的數字,斷食最令我感動的是為一個人找到重生的自信,一般人都只看到斷食生理面的成就,其實斷食最深層的意義都在心理層級。

 

談到故事的撰述,有兩個面向,首先是故事的當事人,就好比我們永遠是自己夢境的主角,我們為自己的人生寫精彩的劇本,同時還有和我們互動的對象在觀賞我們的人生。

是哪些人在觀賞我們的人生?答案就在我們的告別式上呈現,是哪些人真心緬懷我們這一生,是哪些人主動前來為我們送行,這是故事的撰述者另外一種層次。

提到告別式,這真是自我對話最好的議題,除了不能否認那一天一定會到之外,我們共同的願望就是如何有計畫的延後那一天的到來,然後讓餘生的每一天都活得精采亮麗。

這就是我闡述斷食故事很明確的架構,系統化的斷食計畫就是餘生生命品質的骨架,至於血肉,就由自己的價值觀和執行力去充填。

回到身為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既然看得懂文字,就應該具備使用文字的能力,這個能力反應在我們平日和書本相處的時間長短,也反應在我們有多大的意願提升自己生命劇本的內容。

斷食是身為人的基本能力,這個能力記錄在基因裡面,你只要願意開啟它,你就能展現這個能力,而這個能力即將撰寫你的生命品質,因為這個能力即將開啟你無以倫比的自信心。

 

如果是別人來撰寫你的生命故事,你會希望他怎麼寫?

如果是你自己撰寫你的生命故事,你會希望故事怎麼呈現?

為何我在「故事的撰述者」這個主題中分析斷食的故事?你的故事內容當然可以沒有任何斷食的橋段,我只是單純提醒,萬一有,絕對將更精采可期。

我的故事可能就是如此這般的演出,原始版本是擁有穩定的工作和財富,可是不健康,也不快樂,因為不符合我的生命價值。

因為斷食,我的人生徹底翻轉,因為懂了斷食,我願意成為台灣斷食文化的代言人,因為熟練了斷食,我願意扮演搭橋的角色,因此而讓很多人針對養生藍圖的改變說出我願意。

人生如果還有三分之二,你應該好好學習斷食,人生如果剩下三分之一,你更應該把握時間熟練斷食,讓斷食成為你生命故事的撰述者。

 

(結果,我們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