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83》 書與人
如果你認識吳若權,你不會問他「最近還寫書嗎?」,你真這樣問,代表你對他不熟。(我和吳若權很早就認識,那是在我改名前,他還沒有很多成為暢銷作家的時代。)
寫書的人很多,產量多的作家有一個特質,寫作的時候最快樂,無中生有是藝術家最熱衷的日常。
寫書的人不一定是為出書而寫,出書是寫作的階段性總結,書好比日記本,記錄了無限多的片刻。
全球有好幾萬位作家此刻正在創作,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收集快樂。
寫作就是分享,分享是喜悅的行為,分享是利他,利他是記錄在基因裡面的一種人類天賦。
寫作是定義利他和利己的最佳案例,利他和利己並不衝突,利他是大圓,利己是小圓,小圓在大圓裡面。
書是人寫的,書是人讀的,人可以讀書,人也可以讀人。
書是文字的集合,文字是思緒,文字是情緒,文字是人用來表達想法的媒介。進入書的文字,驚覺,書也是人,一本書可以代表寫書的人。
讀書是划算的投資,作者的一生,換成讀者的一天、一星期或一個月。
如果寫書的人收集快樂,那麼讀書的人也可獲得快樂。
身兼兩種身分角色是我,深知,書寫和閱讀都充滿喜樂。
美國一位作家曾說:「五年後的你還是你,差別在這五年讀過的書和見過的人。」
這句話沒提到皺紋,沒提到老化,論述的重點是格局和價值,看到精進的路,不是退步的路。
更早的一位美國詩人有一句關於森林裡兩條路的名言,建議選擇人煙稀少的那一條。
「人少的路」不是孤獨,不是不安全,是沒有人跟進,是很少人簇擁。
人一旦在生命的尾端悔恨自己的選擇,一般都是選了人多而且安全的路,可是,人們會繼續選擇那一條熟悉而且舒適的路。
如果有一個地方隨時人都很多,這個地方終將是多數人悔恨的地方,這個邏輯詮釋現代的醫院,是否合宜?
撰述醫療面向的書不少,描述醫療黑幕的書很多,並不影響醫院越來越多以及越開越大的趨勢。
讀書的人少了,讀訊息的人多了,讀人的人少了,讀利益的人多了。
健康的人少了,生重病的人多了,愛自己的人少了,毒自己的人多了。
人生面臨抉擇時怎麼辦?生命碰到十字路口時怎麼辦?讀書,靜下來讀,讀到領悟困境的由來為止。
40歲以前的我不熟悉寫作,是大量閱讀啟發了我,讀一本書,同時也讀作者這個人。
如果你不習慣閱讀,建議你去認識宋怡慧,或者精讀她所寫的《一筆入魂》。
「只要能讀,你就能寫。」是怡慧老師的洞察,她寫的正是我的人生轉折。
你不是不能寫,也不是不會寫,是你很少讀,是你根本不閱讀。
「自律養生」鼓勵閱讀,也鼓勵學習,你哪天主動願意透過文字記錄感動,稍微倒帶,一定找得到閱讀的足跡。
利他是身為人的天賦,好比健康是人體的天職,利他的落實就是健康的果實,樂於看到別人好將成就自己的好。
「能寫的人,就可以被看見;一字一句,創造自己的機遇。」以上摘錄自《一筆入魂》。
不是因為有名氣而成為作者,也不是因為要出名而寫作,我記錄自己的感動,期望閱讀你的感動。
(本質上,有兩件事情讓我們更有智慧,你讀的書以及你遇見的人。)